创新过程的发展层次

2014-05-30 13:37周风帆王辅忠门云阁徐克平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机制创新

周风帆 王辅忠 门云阁 徐克平

摘 要:创新既是社会進步的需要,也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求,目前的教育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创新的发生是由需求动机激发,创新的发展具有层次性,本文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基础上提出层次创新理论,创新过程的各个层次是递进发展的,每个层次的创新都是满足个体对应的心理需求。由此可以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创新过程的动机变化,提供适时地指导,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发展,从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 心理需求 机制 教育

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创造的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和作出创造性的应用,其成果表现为新发现和新发明。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通常意义上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1]。创新概念既包含了首创,也包含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2]。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个体的创造力有显著的影响[3]。个体的需求是内部动机主要形式之一,高认知需求的个体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并从中体验到快乐[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共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是基本需求,后三个层次是成长需求,并认为只有个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成长需求。其中认知需求是通过探索、操作、实验、阅读、问询、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人或者事物变化的理解的需求;审美需求是指对诸如事物或者人际关系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指实现全部理想的精神追求。个体在对知和美的追求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个体生存的目的,它与其他需求的不同表现在其强度不但不会因为得到满足而减弱,反将因获得满足得到增强。

创新的外部动机与尊重需求指向一致。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方面:自尊是对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认可、地位、名誉和赏识。

1.层次创新理论模型

综观国内外情况,结合9年来的“创新与制作”研究课题的实践,我们认为创新教育由低到高具有四个层次:创新储备、创新节点、创新和创造,如图1所示,后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个体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并且递进发展。

1.1 质疑

创新的基础是学习,是个体再发现前人创造的知识和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个体是居于主体地位的。班杜拉认为大部分的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通常称之为模仿)及该行为给榜样带来的结果而获得的,这种模仿的过程可能是大多数人类行为的基础[5]。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质疑是创新的关键。质疑又称为问题发现,与模仿紧密依存,是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要求个体具有发现问题的强烈的认知动机,具有必备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

图1 层次创新理论模型与心理需求1.2 创新

在认知的基础上,个体一般不满足于模仿和问题发现,总是能从工程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对于认知的理论和概念提出修正,满足自己对现有世界的审美需要,改变它们使之完美化,而这些正是创新初级阶段。

随着认知的发展和创新动机的水平不断提高,个体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与分离,把不同功能的子系统集成为一个大的系统,也可能是从已知的系统中分离特定的子系统以强化某项功能,或使子系统更完善。此阶段需要比较深的本学科知识,在本学科系统内解决问题。

如果对审美的需求持续激励个体,则促使个体不断地深入认知事物、连续取得成功,则创新过程向学科交叉阶段发展,即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本学科、本工程领域,或者以崭新的视角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形成新颖的解决方案、开创新的学科领域。

创新层次的三个阶段循序递进,随着个体对审美需求的满足不断提高。只是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创新目的和任务不同,经历的低级阶段可能难以察觉,表现为跳跃式前进。创新的维持,需要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及时的正确的指导。

1.3 创造

创造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当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科学原理角度看待问题,在新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做出新的发明,其结果则可能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人类的固有观念,为人类认知世界作出贡献。

创造的较低层次是发明与发现,是指对产品、方法、理论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应该具有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它能够满足个体一部分自我实现的需求。创造的最高层次是独创,以全新的方法满足个体的自我实现需求,由于卓越感与在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兴奋,使发明家再去寻找新的发明任务,以期再度获得兴奋的体验。他们从发明中获得的愉快体验变成一种历久不衰的动机[6]。

2.再学习过程

如果个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已经由教育者预设,则这种学习是一个被动过程,对某些个体来说这是一个“无意义”过程。作为创新过程的再学习,其个体具有强烈创新动机,虽然有时也需要外部激励,但是这种外部动机可以激发内部动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选题、设立任务、组织竞赛等方式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时刻都要面对新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地查阅文献和尝试新方案,自主学习无时不在。但是再学习过程中断的最大原因习得性无助,它首先打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个体,随着困难的加剧,即便是有着强烈内部动机的个体也可能也退却。即个体在期望自我实现而进取的同时,其实对学习是有着退缩的倾向。

因此,再学习过程中,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是提供及时指导,包括知识讲解、方案遴选、技能示范、心理沟通等,甚至亲自排解学习个体无法处理的难题,使个体不断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才能既保证再学习的进行,又维持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个体的情感要素。

3.结语

创新的层次理论依赖于个体对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需求的不断满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但是实践中,有些创新过程没有完成低级层次也能进入高一级的层次,这主要是由于经历中间层次时间极其短暂,或者在再学习过程中就完成中间层次的创新,从而看起来好像直接进入更高级层次。创新过程的发展是开环的,当辅以再学习过程就能形成闭循环。

教育者的作用就是理解创新的发生、发展、持续进行的规律,干预学生的再学习过程,在不同创新层次把握个体再学习的过程,适时地、正确地、不断地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学习困难,使其始终具有较高的持续的动机。让再学习过程和整个创新过程构成闭循环。

参考文献:

[1]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5:11-14.

[2]约瑟夫·熊彼得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

[3]薛贵,董奇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4]Cacioppo,J.T,Prtty,R.E.,Feinstein,J.A.&Jarvis, W.B.G.(1996),Dispositional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motivation:the life and times of individuals varying in need for cognition.Psycholoyg Bulletin.

[5]Bandura,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6]郭有遹.创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机制创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