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琳琳 陈思思 陈潇潇
【摘要】生物教师的素养贯穿于每一位生物教师的整个专业成长过程。现代教育理念的出现为生物教师素养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着眼,针对现代教学观从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针对现代学生观则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具体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生物学科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8-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不同于传统教育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等。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对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对生物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一、现代教学观
(一)基于生物学科上的现代教学观
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与现实生活极大的联系性,教师自身应该形成独特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生物、对生活、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以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美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生物,在生活中探索生物资源及生物问题,在课堂上传达生命的顽强不息及奇特,在话语中渗透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物课才会因其内涵丰富而深受学生喜爱。
2.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要求我们秉持着精专、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生命科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也许仅仅因为某个实验器材的清洁处理做不到位,便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鉴于生命科学的学科属性,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细心踏实,不固执,不极端,更不能以自己过往的经验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真正做到虚心求教,教学相长。
3.终身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所指的终身学习不单单指教师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迫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专业素养,而是强调教师应该形成关注前沿生物科学信息,主动探索,主动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形成“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4.关注生活,关注养生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到食物品质、养生、慢性病的预防等健康问题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注重养生、注重提高生活品质的思想(如真菌黏多糖的降血脂、抗肿瘤作用便是很好的养生例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体魄。
(二)基于教学策略上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白。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1]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新的教学策略。
1.将课堂类型转变成生本课堂,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更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但是,传统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然而,与此不同的生本课堂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生本课堂中,鼓励教师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如制定导学案、翻转课堂等。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到达现有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详细的讲解。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轻松自然。
2.有效选取和使用教学案例,把握其本质。
教学案例主要指的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所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2]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案例大多表述格式化;多数教师为迎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生编硬造案例,缺乏真实性;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案例教学的实质,仅“蜻蜓点水”般得使用,无法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筛选真实的案例。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把握其本质,努力做到案例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这里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自主设计案例时要注重与地方特色、社会热点相联系,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要层层推进,即教学案例的问题难度是呈递升趋势,每个问题对学生的培养层面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案例的效果。[3]
二、现代学生观
基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生观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毫无疑问,在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了主体,素养远高于知识。但是,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针对学生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追求幸福。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师素养,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薄弱部分。广大生物教师应该针对自身教学特点,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师素养,不断成长,与时俱进,从而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2006(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杰胶.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卢琳琳,女,汉族,1990年出生,山东省荣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