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俊
【摘要】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这一知识点既在必修中出现也在选修中出现,它在必修1中第二章第2节离子反应中出现,但此时对它的要求比较低,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知道电解质(仅指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关键词】离子反应 溶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3-01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虽然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但却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整个一章中。在这章的第3节的“学与问”栏目设置了“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成弱电解质”是离子反应发生的一个条件;进而进行盐类水解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我们了解了这样的教材内容分布后认为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这一知识点既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出现的顺序直接呈现,因为中间的跨度有些大,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但也不能一步到位,这样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易产生畏惧情绪,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中间设计一个过渡让学生易于接受。授课的顺序是在必修1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观看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的实验录像,之后引入了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接着进行有关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验,通过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SO42-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在溶液里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从而进入本节课教学的主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接着再结合第一章第二节中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分析离子互换型反应的结果会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然后在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和反应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慢慢渗透。并注意在以后章节以及《化学2(必修)》的学习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形成“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概念。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在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首先让学生明确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由于此时已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再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并存在电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通过水这种常见的弱电解质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弱电解质电离的理解,并得知溶液发生酸碱性变化的本质。第三节“盐类的水解”,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猜测出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一般规律;然后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使学生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形成水解平衡的概念,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成弱电解质”是离子反应发生的一个条件;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首先使学生形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然后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这样设计教学就可以正确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分层要求和递进关系,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没有大跨越的感觉。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完成了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合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