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之义:学科建设

2014-05-30 06:27黄咏洲
关键词:梅花答题命题

黄咏洲

【摘要】 我们知道,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同样,只要有命题,就必然会有解题;有解题,当然就存在着析题。为此,不少学校、教师,都把“命题·析题·解题”当作师资培养、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其实,我们更应该做一点“上位”思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命题·析题·解题”的重要性。因为,“命题·析题·解题”关乎日常教学的展开与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成长,涉及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个性养育节点,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78-02

0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就中学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大致涵盖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与学科内涵层面,具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教师群体的发展,三是学科特色创建,四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题”中之义:学科建设

如何进行学科建设,途径当然多样,但“命题·析题·解题”则绝对是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路子。

(一)命题: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欲编制出高质量的试题,命题者就得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学生、试题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得以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加强。可见,命题,可以迫使教师学习、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提升,就会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明白如何在命题中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加深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明白命题时如何扣住学科核心知识;加深教师对学生现状、接受基础的准确号脉,知道哪些是学生应知应会的,进而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实际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第一,在命题中寄寓学科的价值

命题并非价值中立,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我们来看下面这一试题。

请参照上一句格式再拟一个句子,完成对事件二的概括,要求与上一句结构对称。

昔有青年扶老太吃官司,

事件一: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市某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此案目击证人陈先生当庭陈述是老太自己跌倒,而非彭宇撞到。最后法庭以常理推断的理由判彭宇赔偿部分医药费。

事件二:2014年1月24日下午3点左右,在常熟居住多年的四川人李先生,带着自己4岁的孙女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一个小伙骑着电动三轮车疾驶而来,右拐弯时,因车身不稳而翻车。李先生上前帮忙,扶人又扶车,还建议小伙去医院看看。不料驾车小伙抓住李先生胳膊,说是为了避让才摔倒的,要赔他医药费,理由是“不是你弄伤的,你为什么来扶我”。李先生实在辩解不过,当场赔了对方300元才了结此事。

就试题命制而言,应该说,其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仿写能力的目标是明确的,问题设置及提问角度是清晰的,题干信息相当简洁,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与歧义。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试题并不好,问题就在试题的价值取向上——它不能给学生以正向的导引,不仅不能给学生以正能量,甚至可能会给学生“社会到处是一片黑暗”的疑惑。高质量的题目不只是手段,同时更是目的,因为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价值意义。

第二,在命题中呈现学科的特色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培养学生能力取向,学科特色应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与综合性上。

学科的实践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的再现,也就是说,试题应当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是静态的知识认知。比如,通常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这样的题目远没有让学生用这一修辞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个句子来得好。这是因为懂得某种修辞方法只是对学生掌握名词术语情况的检测,而造句、仿句则是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它较之理解修辞方法的测试更能显示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科的综合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而非检测单一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就意味着:第一,语言材料的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第二,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它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下面试题“窥豹一斑”。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淡中见浓黑、焦黑;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题1:材料一《梅花》中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题2: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之相同,请找出来。

题3:《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题4: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题5: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做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题6: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这道题,围绕“梅”,既考到了诗词名句、文化常识的积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种综合性试题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在命题中顾及学生的视野

在命题中,我们还需将学科知识、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顾及学生的体验。新课程凸现了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各种版本的教材或显或隐地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的变迁,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让遥远的“远古”靠近学生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感受,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

(二)析题:提升教师群体水准

析题,也即试题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就试题进行研讨,二是对试题予以阐释。

对试题的研讨,属于“形而下”的思考,重在学生答题层面的预估。具体操作如下: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同仁坐在一起,就教师个体命制的试题进行研讨,琢磨学生答题时的各种可能。细而言之有三:第一,思索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第二,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第三,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比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等。教师做好磨题功课,便于试后讲评。

对试题予以阐释,属于“形而上”的思考,重在试题命制技巧的研判。试题阐释,从其内在逻辑看,我们认为应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来展开。内涵方面,主要包含:一是分析试题的立意,即明确试题具体考查的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分析试题的亮点和可完善之处,即试题好在哪里;三是试题的拓展,即分析试题可作哪些延伸和变式,应该为学生答题提供哪些支撑等。外延方面,则主要包含:一是分析出学生答题中易出现的错误及原因,启迪学生今后的学习;二是结合试题评估教师前段时间教学,研究改进措施。简单地说就是清试题答案,析命题特点,寻教学启示。

(三)解题:养育学生学科素养

学生解题,固然能提升学业水平,但我们在此所说的解题,其对象则是教师。其要旨在让教师“换位而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

走入考试后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讲答案的时间远远多于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的时间。教师不是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而是天马行空般的讲解着“编者的答案”,让学生在讲评课上疲于记录答案,来不及充分思考自己的答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的成分。

教师该怎样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呢?

下面试以语文学科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来诠释教师的解题活动。教师先初读,不带任何色彩的原始阅读,做到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再双读——读题与读文,在试题的导引下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对文本作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尽可能地做到合理与精准,并在此基础上逐一解答试题,形答题文字;第三步将自己的答案与所供答案比较,既比较两个答案的优劣,更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思路缺陷与答案语言呈现的不足,然后再读文本,趁势在比较中或完善自己的答案,或修正所供答案。这样,教师解题就走过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文而题,由题而答案,由答案而文。

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就是把教师置于“特殊”情境中——组织教师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场景——在监考者监督下教师独立、封闭完成“考试”,真切体会学生“孤独场景”下应试感受与情愫体验。只有当教师经历了真实的考试,体验过学生做题时的各种滋味,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解题时的困难与遗憾。

如是这般“解题”,让教师在体验中落实“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理念,就可以养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论是从微观的精度,还是宏观的高度;也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情感的厚度,命题者应该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执行者站得更高。因为他们不仅要对学科的知识及其要求烂熟于心,还要能读出学科知识背后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不仅要能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更要能熟练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易错点的策略和技巧,在以学论教理念导引下,丰富自己,成长学生,成就学科。

“命题·析题·解题”,让学科建设,内化于“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梅花答题命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梅花
下一站命题
梅花引
梅花锁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