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顺利走过一年级

2014-05-30 10:48
中华家教 2014年9期
关键词:入学幼儿园家长

每年的九月开学季,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最受关注。这些六七岁的“小豆包”刚刚离开以玩为主的幼儿园,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学生生涯,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面对全新的环境,有的孩子适应得比较快,顺利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节奏,可是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不愿意去上学。因此,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爱上新学校,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成为很多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小豆包”们状况频发

家长最头疼的事:孩子厌学为哪般

6岁的彤彤入学前兴高采烈地同爸爸妈妈一起购置学习用品,还主动询问哥哥姐姐关于上小学的问题,并且逢人就炫耀自己要上小学了。但刚刚入学还不到一周,小家伙的兴奋劲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几乎每天早上都哭闹着不肯去学校。

丽丽上幼儿园时,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妈妈诉说今天的趣闻趣事。可是升入小学一周后,丽丽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每天放学回家总是向妈妈诉说讨厌小学的生活方式、讨厌小学老师的“不近人情”、讨厌家庭作业、讨厌不熟悉的小伙伴。

在升入一年级的新生中,像彤彤和丽丽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他们要么对学校充满排斥,要么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他们而言,升入小学并不是简单的环境和课程的改变,他们刚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的生活、时间的约束、学习的负担等,的确是正在面临着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概括来讲,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心理调适问题:

陌生的人际环境。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进入陌生的校园,接触新老师和新同学,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新奇感,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

陌生的学习方式。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由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到一个相对正式紧张的学习方式的过渡,从空间上也有所约束,必须端端正正的坐在属于自己的课桌前,课时增多,任务加重,孩子常常会因为不能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

完全不同的作息时间。在幼儿园中,作息时间上的安排相比小学而言会宽松很多,做游戏的时间比较多,课时短,每个环节做什么事情都是由老师督促和帮助来顺利完成,孩子一般不会有时间概念。但在小学就不同,升入小学后孩子玩耍的时间相对减少,课时也有所增加,作息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同时还少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与帮助,它要求孩子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的任务,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般来讲,孩子入学前后都会经历三个时期:即兴奋期——厌倦期——适应期。

首先是兴奋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异常激动,内心对自己的新形象充满自豪感,有非常强烈的想做好学生的愿望。与另外两个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的周期相对会比较短暂。

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的孩子就没有心理压力,都入学两周了,他仍然很兴奋,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兴奋。”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在入学前或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他们都会表现得特别兴奋,就像前面说过的彤彤一样,兴高采烈地同爸爸妈妈去采购学习用品。他们对自己的新角色“小学生”充满期待,他们为自己能够接触一种全新的环境感到兴奋……

接着是厌倦期。这个时期孩子会明显地感受到学习生活上的紧张、各种纪律的约束、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大部分孩子都会感觉到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种心理压力的存在,他们常常会对新学校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表现出不愿意去上学的想法和行为。

最终要达到的是适应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对学校环境已经非常的熟悉,而且他们对学校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他们拥有了新朋友,找到了共同乐趣,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这种与幼儿园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且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小学生活。

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过渡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一两个月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但也有些孩子会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走不出厌倦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帮助其缩短过渡期是我们家长的第一责任。

课堂内外“事故”多

学生升入小学一年级后,有几种比较常见的不适应的表现,涵盖了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任务的量和达成度随意性强,不需要科学评估与检测。但是到了小学,孩子从一年级开始,进行的就是班级授课制,上课时间为40分钟,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孩子要在规定时间段学懂学会。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熬的。即使很专注的孩子,能坚持一节课“跟着老师”转的也并不多见。有的孩子特别爱与别人讲话,影响老师上课。有些孩子会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书包、玩文具,甚至上课时站到桌子上、到教室后面走一圈都不鲜见。这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

上课的时候不积极主动。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从不举手,不愿出声,老师提问也不回答,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不勤于思考,这是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另外,有些孩子怕回答错误,怕出丑,不敢回答。

做作业拖拉。每天都因为写作业而斗争。放学后要玩好长时间才开始写作业,还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玩玩具,一会又要上厕所,折腾够了再写作业,可写着写着就打盹了,所以每天的作业总是完不成。虽然经过老师批评会稍微好一些,但依然难以改变拖拉的状态。

沉默内向,不合群。面对一大群陌生的同学,有的孩子成了个“闷葫芦”,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完全是个“独行侠”。每天在学校,最热衷的是放学,将近放学时眼睛一直盯住门口,下课铃一响就冲出去找父母。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在班上还是一个朋友都没有。产生这个问题是由于平时各种条件所限,孩子的社交活动太少太单一,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很少,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不能好好吃午饭,下午上课打瞌睡。小学里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相应地提高,作息时间上与幼儿园也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天天有午睡的生活,小学没有午睡时间,中午只有短暂的休息。有些孩子中午不能够好好吃饭,或者吃从家里带来的零食;经常有学生会在下午的课里打瞌睡甚至睡着。

孩子入学后家长必修“专业基础课”

对一年级新生出现的各种不适应问题,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解决上是不够的,还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上去进一步把握。“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家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只有重视远远不够,还要知晓和掌握做好小学生家长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履行好家长所担负的极其重要的责任,而这一切都是从一年级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始的。

培养孩子的勤奋感,从而找到自信。小学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要特别注意培养小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所以在孩子刚入学时,家长就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任何成功,都是要靠勤奋获得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应在孩子的管教上,就要让孩子一个拼音又一个拼音地拼写过关、一个口诀又一个口诀地背诵到烂熟于心、一个生字又一个生字地默写直至成为孩子的常识。而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要给孩子制定合理而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有规律地重复,直至变成良好习惯。因此,面对刚入学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检查孩子一天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给予指导。另外,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舒适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孩子因怕苦而想放弃时,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多坚持一下,往往成功就在一步之遥,这一点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而好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首先要注意习惯形成的时间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同一个行为,连续重复21天就会形成习惯性动作,而最初的7天,最难坚持。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最初7天的困难期,给予孩子信心和鼓励,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另外,不要幻想一两天就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一般来说,坚持3周左左,便能习惯化一种行为。其次是要注重第一次效应。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孩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时,老师或父母没有注意去指导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不良习惯。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有例外,不要因为某种特殊情况从而改变原先的规定。再次是避免讲大道理,要给孩子的行为以具体化的操作步骤。比如说,在劳动习惯培养方面,可要求孩子:叠自己的被子、每天洗一次碗、洗自己的内衣等。最后是目标要小步子化,如对坐不住的孩子,第一次只要求他坚持5分钟,达到要求便给予表扬,然后是10分钟、20分钟……这种小步子化的做法,有利于孩子体验到只要行动便能带来成功。

“温和而坚定地”给予规则和指导。成年之前,个体的意志还没有完全独立,当孩子面对选择而无成人的引导或明确的规则时,他会觉得焦虑、无所适从和无安全感,因而导致更加沮丧,甚至失去控制,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给予必要指导和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明确的规则和更少的选择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整合自己的人格,以形成更完整的主体感和自我感,这样的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更强,心理更健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各种规则意识,使孩子更好地社会化,顺利地融入集体生活,是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是,我们在给予孩子规则和指导的时候,应注意我们的方式和技巧,以尽量少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为前提。怎么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心理学的说法是“温和而坚定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指导孩子时,应以温和的方式坚持你的边界和原则,不要把管教过程变成对孩子的控制、威协、人身攻击等不尊重孩子、羞辱孩子的做法。

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耍的好习惯。家长每天查看孩子读、背作业是否过关,有问题及时补救,并签字证明。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是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反馈,并不只是简单地签上家长的名字。有的家长签得很详细,告诉老师孩子在家读了什么书,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还不够熟练等。实践证明这样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也很好。所以说家长认真地签字对监督孩子的学习很有必要,谁关注孩子细节越多,谁的孩子进步就越大。

教孩子学会交往。步入小学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迈出家门,融入团体。因此,对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应引起我们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对此,首先是要帮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通过主动邀约孩子的同班同学到家做客、周末组织几个同学家庭到户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其次是教给孩子良好的交往技巧,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给孩子讲明道理: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在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等等。另外,指导孩子交往时学会尊重别人,多使用礼貌语言,注意自己的举止,给别人尽量留下好印象。最后要教孩子学会倾听和交谈,越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等。

认识和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力求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首先,凡是老师要求做到的,家长帮助孩子在家中也做到。家长经常和老师通过电话、博客等方式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发现问题,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症下药。其次,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也保持一致。全家人在教育孩子时,要统一思想,不在孩子面前唱对台戏。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如果发生分歧,从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而是私下协调,取得一致意见。一定要欣赏你的孩子,即便他在过多的方面都不够好,但只要你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会显露出来,再有意识地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的。

重视家庭中的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家长要深深懂得身教重于言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都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率先做到。家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看书、读报、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这些对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态度可以起到最直接的榜样作用。老师要求家长协助完成的作业任务,家长每一次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这样无形中也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

给孩子创建一个幸福和谐、民主、关爱的良好家庭氛围,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家长与孩子要多一些时间在一起看书、看电视、逛街、游玩,一起讨论问题。家长还可以用书中或电视中所报道的先进人物、名人、伟人事迹对孩子进行教育,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灵,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尽量想办法给予正确的回答,并表扬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家长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孩子也可以提出批评,家长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简单地批评、打骂,而是要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孩子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

入学前的“准备仗”很重要

一年级的孩子是小学里的“新丁”,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同样也是“菜鸟”,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过程中,要扮演好一个合格家长的角色,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好好做一番功课。

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告诉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告诉他,进入学校后会变得和老师一样知识渊博……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孩子上学的热情,使他们对学校充满积极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认识和接触小学生活,包括事先让孩子了解将入学的学校。例如,带孩子去校园熟悉新教室、图书室、微机室、操场、卫生间等等。还要善于抓住每个可传达正向信息的机会,让孩子在了解学校的过程中,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例如,在给孩子介绍操场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小学生活能够使他快速成长,还要从侧面告诉孩子,要想尽快成长,是需要付出汗水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事先熟悉了小学环境,孩子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可以像主人一样带同学上厕所、去操场,这种主人一般的归属感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与同学们接触,可以让他们尽快进入小学状态。所以,家长带孩子去熟悉小学校园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为孩子营造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孩子要上一年级了,放学回家要做作业了,要开始为孩子准备书房,为孩子准备合适的书桌、书架,准备一盏又明亮又漂亮的台灯……带着孩子去商场逛逛,选择孩子喜爱的书包、文具盒,孩子从这个新鲜有趣的过程中,自然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产生一种向往。

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接受新知识才不吃力,才能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赞美,学习才更有兴趣。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的听说训练,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要经常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陪着孩子看画报、迷宫等书籍,平时适当地进行一些汉字的认读、数量关系的认识、分清左右方位等活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积累对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的注意能力。每天试着给孩子读或讲述篇幅较长的故事,故事要越来越长,而且要边讲边问:讲的是谁?怎么样呢?在哪儿呢?让孩子有这种任务意识。在孩子自主游戏的时候,比如自己翻看画报呀,玩耍某种玩具呀,或者和小伙伴做游戏呀,家长不要去打扰、干涉或是打断他,让孩子逐渐养成聚精会神的习惯。家长自己做什么事情要尽量表现出专注的神情,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现孩子做什么事情专心,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呀!这些有很多我在孩子入学前没做到怎么办呀?”当然,能做到最好,如果真的是没来得及做这些事情,趁孩子刚入学不久,用心寻找好机会去弥补也不晚。总之,孩子入学前后家长用心的引导能帮孩子尽早融入学校新生活。

猜你喜欢
入学幼儿园家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我爱幼儿园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