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2014-05-28 03:29张小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构建生活数学

张小琴

[摘 要]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要为学生搭建可能的生活平台,数学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遭遇数学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构建;数学;生活

对小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数学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这对矛盾若不化解,势必会激烈碰撞,摩擦出“电光火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极大地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谈谈为学生构建“可能生活”的方法.

■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共同遭遇

生活中的数学

孩子们的世界是充满灵性的,他们存在着各种成人意想不到的潜能,过多地干预和控制他们的行为,会扼制他们的童真,挫伤他们的创造力,影响他们的智力开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陪同他们共同遭遇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课堂上老师巧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师:同学们,接服装厂的通知,明年的校服是要预订的,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准备工作呀?

生1:要把自己衣服的尺寸量出来.

生2:要把全班的人数统计后报给服装厂.

生3:根据以前做的校服我们知道,只有大、中、小号,我们要根据身高把同学分类统计,即统计不同身高的人数决定大、中、小号校服的数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统计吧.

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此时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人人热情参与,他们有的拿尺在墙上精确标上身高刻度,有的清点着班上同学的人数,有的踮着脚尖帮同学量身高,有的忙着记录数据……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可班上有个小胖子与众不同,他拿着皮尺在量自己的胸围、腰围、臀围,量完锁着眉头. 老师本来就在一边参与同学们的活动,一边观察他们,小胖的表情自然没有逃过老师的眼睛,老师及时走到他跟前了解他的问题,原来校服按身高统计的话他只能列入小号行列,上学期发的小号校服不适合他,穿着不舒服. 此时的老师故作为难,召集同学们来讨论“像小胖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说该怎么办呢?”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很快调整了统计方案,在考虑身高的同时把身宽也考虑进去,后来,小胖列入了中号行列,最后同学们看着统计结果对照自己的体形都皆大欢喜.

活动中,老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从学生的角度看待生活,同他们一起遭遇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生的迷惑,一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 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

体验可能的生活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的体验. ” 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是离不开生活原型的. 学生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地去挖掘,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生活的平台.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不能把学生带到真正课外生活环境中去学习,但是我们能利用电教媒体将真实的生活环境搬进我们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直接在黑板上陈列商品价钱这一环节,而是利用“买东西”这个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课堂上通过计算机屏幕的演示,模拟网上购物的情景,将学生带进琳琅满目的网上超市,网上超市里的商品都标有价格,如苹果5.35元一斤,大白菜1.05元一斤,内裤20.5元一条,鞋子88.8元一双等,假设学生手中有200元钱,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使用范围内自由地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 学生被网络情景感染着,仿佛置身于现实的超市中,他们热情高涨,有的设计做一桌菜,合理地挑选着荤菜素菜,有的想打扮自己,从头到脚精心搭配着服饰……他们一边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一边计算着商品的价值,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等同学们选购结束,老师再结合学生的这些资源,根据商品的价格帮助学生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了角分的概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深刻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网上购物的体验,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小数的作用. 课堂上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导入生活实例,将数学的学习直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不仅有效地启动了学生的认知,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数学的意义,知道了要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学习数学学科的真正目的,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 超越知识体系的束缚,满足学生

可能的生活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老师不仅要把单一的、理论化的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而且更应超越这些知识体系的束缚,把理论化的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各种生活需求,如生理上的探究欲望、体验欲望,心理上的被认可、被欣赏愿望,行为上的责任承担需要等,让学生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

例如,学习了“找规律”后,数学老师可组织如下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女同学一组,男同学一组,女同学挑出3件上装、4条裙子,搭配着穿,看看有多少种穿法;男同学则从教室到门卫的饭盆安放处取饭盆,再从门卫到食堂打饭,顺便帮女生的饭也一同打好,教室到门卫有2条路可走,门卫到食堂则有4条路可走,看看有多少种走法. 两组同学分头行动,都是先按理论算出自己的方法数,可他们意见不统一,女生中有的说有12种,有的说有9种,男生中有的说有8种,有的说有7种,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此时,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同学们,不妨实践一下,让事实说话. ”教室里停止了争论声,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加入体验行列,女生穿一套记录一下,最后的结论是12种,说12种的女生体验着被认可、被欣赏的心理满足感,说9种的女生则激起了她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寻找着她们漏掉的穿法. 男生也体验着同样的经历,有位男同学在帮女生打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饭盆打翻了,洒了一地,全组男生发扬团队精神,有扫地的,有洗饭盆的,最后每人奉献出一口饭来,看着满满的一饭盆饭,男生体验着责任和担当,女生体验着感激和感动,这种生活需求是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

通过将书本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他们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拥有了良好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智慧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 构建平等的交流互动平台,注重

学生的生活实践

常规教学中,老师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一味地施教,学生为跟上课程进度,被动地学习,学得累且效果并不明显,针对此种情况,新课程进行了改革,要求强化学生的地位,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弱化教材的权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留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想想为什么要做成对称图形,老师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三五成群地交流着、探索着,同学们不负老师所望,发现了一大堆对称图形,近的有教室里的课桌、黑板、书本,远的有教室外的建筑、窗台上的双喜图案、放飞的风筝、天空中的飞机、海洋上的轮船,更有想到的动物——蝙蝠、蜻蜓,还有的开起了老师的玩笑:“老师,你左脸上有颗美人痣,右脸上再长一颗就对称了. ”引得教室里满堂欢笑声,老师也笑着反驳道:“长在不同高度就不对称了,更加难看了. ”在欢乐的氛围中,老师及时纠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同学们也热烈地交流起来,有的说对称是为了美观,有的说对称是为了受力平衡,还有的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尝试着运用对称解决实际中的生活问题. 此时的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完全没有被动学习的压力.

这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知识的阵地,而应是学生学习、交流、实践的舞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以多种形式把问题表现出来,然后运用多种策略思考、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平台,找准了最佳的教学切合点,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既直观形象又新颖生动,有效地化解了学科的抽象性和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能将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构建生活数学
生活感悟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