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秒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教育的一大难题.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率,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中,笔者就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 怎样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更加富有活力,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广大的数学教师在近年来尝试了不同的方式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问题式探究教学就是此时涌现出来且经过实践证实的有效方式之一.
■ 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内涵
在我国注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究教学法已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它指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贴近教材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找到解决教师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的设置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问题式探究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生在该节课的学习和思考都围绕问题进行,因此,初中初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把握好问题的限度,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 实施的具体过程
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式探究教学过程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走策略.
1. 重视问题的设计
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数学问题式探究,就一定要重视教学设计的作用. 首先要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着手,问题可以称得上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开发数学思维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按照教师预设的课堂程序不断前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他们的思维维持在一个高兴奋点的状态. 所以,优秀的课堂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说问题的设计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前提,那么对于解决问题方式的教学则是数学课的关键,这个阶段在数学课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教”与自主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问题的深度探究,不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以教材为主,以手中的参考资料为辅,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进行仔细地思考,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探讨小组,将自己思考出的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并认真研究自己思路的可行性. 教师则发挥引导作用,在对学生的巡视中发现学生思路的闪光之处及思维误区,为第三步解决问题环节打下基础.
3. 问题的解决
通过课堂上各小组对自己所得思路的总结性发言,教师应号召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要鼓励学生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适时地进行思路的点评,对于学生的合理思路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受到鼓舞;对于那些思路出现错误的同学,也不要武断地进行严厉批评,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到出错的地方,使之能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式
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经过深入地研究,总结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 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现实生活
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数学学科也不例外.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学会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技能.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挑选问题,使课堂问题能够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初中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使其能够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线段的中点及表示”时,教师可以先选择当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本文以字母A与B代替),上课后,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A和B的位置吗?学生齐声给予肯定地回答. 教师接着问学生:“那么,它们在什么位置呢?”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现在,为方便两单位职工的上下班,要在东三环路上建一班车站,使车站距离两个单位相等,请大家考虑,应如何确定班车站的位置呢?”学生们积极讨论,最后得出将班车站的位置设在两个单位的中点的结论. 教师紧接着问道:“这样的做法,依据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们答出:“把A,B看成两个点,它们之间的路段看成线段,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以保证满足条件要求. ”教师进行鼓励性地总结:同学们说得好极了,实际上,生活中的问题经常可以转化为数学上的问题,关键在于生活中的问题要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望京有A,B,C三个小区,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计划建一所小学以解决居民子女的上学问题,要求学校三个小区到小学的距离都相等. 这可难倒了开发商,同学们帮忙出出点子,试着在练习本上动手画画,看能否解决这一困难(学生纷纷动笔,在练习本上设计方案,热情高涨).
2.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方法的使用时,一定要保证所提的问题同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等进行问题设计,从而加强问题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 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并比较同桌所画的上述三条线段的位置情况;(2)再画当AC=BC时,观察上述三条线段会产生怎样的现象?(3)在AC=BC的情况下,又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继续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情况;(4)能说出你的猜想吗?通过类比,很多学生都能提出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一系列过程. 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这一次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了猜想.
3.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初中数学课引入问题式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与思维迸发中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有些数学教师习惯用一些生冷晦涩的题目来难倒学生,以此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逐步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可谓南辕北辙. 因此,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体现出“从教材中来,同时略高于教材”的特色.
例如,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地答“全等”,理由是:因为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 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的表述进行仔细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 这时可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 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不少学生理解了: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式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它对于改变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形式僵化的弊端有极大作用.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秉着“取材生活、针对重点、难易适中”的原则来进行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