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教学实例,探讨了根据不同作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时机介绍写作背景的对策,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理性地理解文学作品。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背景;对策
介绍写作背景,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及觀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了说明文、文书写作外,教材里的篇目都得介绍写作背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甚至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相对呆板。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选择在分析课文之前首先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故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作品的性质选好时机,灵活处理。
一、开门见山谈背景
在正式分析课文前,开门见山地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可以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总体感知。对学生本身兴趣较高的作品,可采取此法。
如,我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针对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经历感兴趣的特点,从两方面进行介绍:一为其“康桥情结”,二为其与林徽因的一段情史。在此基础上,顺势介绍“1928年,诗人当第三次准备离开剑桥大学时,依依不舍地看着眼前美景,追忆昔日追寻梦想的画面及在此相遇相知的恋人林徽因”的写作背景。通
过介绍,学生在体会作者旧地重游时的复杂心情更有了明确的指
导性。
二、感知文本引背景
对于内涵深刻、格调昂扬、适于吟诵的作品,若课前直说写作背景,未免大煞风景。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在感知文本后,教师再引入写作背景。
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来感知文本,体会词的宏大气魄;再设疑:“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让学生产生疑问。此时笔者及时引入写作背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并点明毛泽东对革命的胸怀及抱负,从而令学生被其豪情壮志所折服。
三、筛选信息提背景
有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痕迹,特别是小说。对于这类作品,教师只要引领学生筛选体现社会生活的信息,轻轻一点,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如,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的人》为例,笔者先请学生找出体现当时社会的句子。学生相继找出“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等。这时,学生总结出文中人民备受压迫,社会人心不安。而这篇小说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于是,笔者再展示沙皇统治时压迫人民的图片,学生便自然领会了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者的爪牙。学生通过自主筛选信息提背景,不仅产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升华主题点背景
有的经典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主题别有深意。在结尾升华点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中,笔者先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到野草、蒲公英及松柏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作者对倔强生命力的赞颂。当课堂接近尾声时,笔者适时追问:“作者写这些生命,是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呢?”接着让学生对作者进行自主介绍,笔者再点明:“作者在十年文革遭批斗时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坚持。”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再如,舒婷的《致橡树》的写作背景也与十年文革有关。笔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找出象征的意象——木棉、橡树,点明理想爱情的基础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临近课堂结尾时,笔者补充:“文革刚结束,一批包含时代进步热情的青年诗人便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宣泄、客观、自由、民主的意识。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通过此诗抒发对理想爱情的向往,阐述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从而学生对此诗的理解,便不仅停留在爱情上,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根据不同作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时机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魏瑞红.语文教学要改进对写作背景的处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5):35.
[2]全君君.有关写作背景的教学探讨[J].语文学刊,2012(4):130.
作者简介:钟琦(1985.6— ),女,助理讲师,汉语文文学学士学位,目前在汕头市卫生学校从事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 广东汕头市卫生学校)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