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森
摘 要:本文以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和影响,分析国内商业银行面对这一形势下的优劣态势,尝试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与风险防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策略
一、引言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①
由于信息技术在获取、传递与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具有高效、快捷、低成本等巨大优势,使得同样重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金融业务领域与信息技术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改变。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最初,金融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后台业务的标准化数据处理上。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发展与普及,移动互联、大数据、云存储等新技术概念的层出不穷,互联网对各个行业,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影响不断加大。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业务与企业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狭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②普遍認为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融的互联网,传统的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将原有业务通过网络,突破空间、时间、固定营业网点等的限制进行升级,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二是互联网的金融互联网企业利用早期积累的数据、客户等资源开展面向普通民众的金融资本业务。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务在利用互联技术拓展传统业务的宽度与深度的同时,为适应新业务需求从而孕育出带有独自特点的新运作模式。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往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积累整理的客户经营行为、交易特点、信用等级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拓展客户群、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利用网络化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
(2)信息相对透明。在理想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利、透明,提升金融市场中的信息对称性。例如对小微企业的投融资业务来说,改变了以往资本市场对企业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相应上升的困局。通过互联网不论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方便的搜集、筛选信息,了解目标的经营状态、财力和信用状况等,降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③另外,当交易对象违约行为发生时,由于互联网信用信息的共享,将直接影响信用评价等级,大大提高了违约的成本。
(3)去中介化。通过专业的互联网平台,资本交易的双方将更加方便、透明的寻找适合的交易对象,直接完成融资交易过程。在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变得具有可参考性后,在通过网络公开、透明化,交易的双方避免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性,不再在交易过程中完全依靠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去中介化,降低资本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长尾效应。由于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甚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的兴起,金融服务已经越来深入的渗透至我们的生活,走近我们的生活。不论是交易、支付,抑或者是金融产品的投资,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完成,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信息获取、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从而实现对小微客户群的优质服务,利用长尾效应获得惊人的业绩增长。例如支付宝天弘基金在2014年初的井喷式增长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业务不断创新,涉足领域随之扩大,从最初的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到P2P网贷、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以天弘基金、人人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随之兴起。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1、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随着互联网商业的普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已成为网络购物、缴费还款、线上收单等小额支付结算领域的主要渠道。
2、以电商小额贷款、P2P借贷、众酬融资为代表的网络融资。网络金融领域的网络借贷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主要是由于网络金融可以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等级。④由于交易过程便利、低成本,使得众多的小微客户更容易参与到融资交易中来。
3、“余额宝”类的金融理财产品。严格讲,这是传统金融理财产品在销售渠道上的创新,但却充分挖掘了广大的小微客户群,利用国内利率市场不完全现状下的存贷差给予高额回报,在“长尾效应”的作用下,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的资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吸储能力造成威胁。
在当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金融环境下,不断完善金融制度,进行金融改革探索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互联网金融具有着肥沃的成长土壤。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一方面在对传统金融业务不放松监管的同时,另一方面在对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的相关管理审批方面实际上是较为开放的,目前国内现存的p2p网贷企业1540家⑤,余额宝等线上理财业务的火热,显然都离不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肯定态度。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兴起必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同时对传统金融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产生影响。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1、虽然不能直接吸收存款,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通过“T+0”的购买赎回+货币市场基金模式,为小额资金提供了保值增值渠道,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以余额宝为例,推出一年,客户数逾1亿人,一举超过国内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规模,余额达5742亿元。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前期较高的收益回报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资金收益的预期,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被动提高。
2、从资产业务方面讲,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遭遇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凭借着信息优势可以覆盖更广的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仍以阿里小贷为例,通过构建交易平台,收集整理客户交易信息及行为数据,评估客户信用、还款能力等指标后审批放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融资风险后,使更多的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可以获得融资机会。截至2014年12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逾80万户,整体不良率不到1%,累计发放贷款逾2100亿元,每笔贷款成本0.3元,是普通银行贷款成本的约千分之一。
3、支付功能被替代。截至2014年底,支付宝的个人客户约在7亿~8亿,财付通个人客户超过2亿,工行虽为国内最大的电子银行,个人网银客户为1.7亿。仅就线上支付而言,四大行通过支付机构转接商户完成交易在所有线上交易中的占比约为94%,也就是说仅有约6%的交易是在四大行与商户之间直接完成的。可以想见,第三方支付在线上支付规模上的优势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脱媒的威胁。
割裂开银行与客户之间直接的联系,将使银行缺失客户的交易、行为数据,削弱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掌握,和准确信用评价、把控风险的能力。
同时,伴隨着支付业务的粘性和客户数量的增长,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捆绑销售更多的服务,从而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五、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商业银行的优势
虽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也拥有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1)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线下渠道;
(2)严密的风控机制和成熟的信用评价体系;
(3)拥有先进、可靠的IT技术储备基础。
2、商业银行的劣势
(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往往容易反映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商业银行上:对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内部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存在冲突。
(2)客户体验较差,传统业务流程繁琐,以金融产品而不是客户为中心。
(3)市场响应速度慢。
(4)信息整合能力弱。
3、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建议
(1)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共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合作开发金融产品
(2)持续关注并优化客户体验,改善业务流程,尝试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
(3)创造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
(4)在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技术的储备和创新,同时,完善适应线上金融特点的风险防控机制。
六、结束
互联网企业对于金融业务的参与,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资金吸储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利率的市场化。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经验、客户群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如何利用好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工具,面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同业间的竞争,做大做强自己是每家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都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单位:北京首钢机电)
参考文献:
[1] Steelman and Gleisner,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2006.
[2] Agarwal and Hauswald,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8.
[3]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第12期,P11-22。
[4] 彭爱武,陈妞:“网络金融发展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第4期,P36-37,P53。
注解:
① 习近平: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致辞,2014年11月19日。
② 彭爱武,陈妞:“网络金融发展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第4期,P36-37,P53。
③ Steelman and Gleisner,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2006.
④ Agarwal and Hauswald,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8.
⑤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数据总库,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