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去架设心灵的桥梁

2014-05-27 00:26:05黄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帮扶沟通转化

黄萍

摘 要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通过家访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共同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 沟通 帮扶 转化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09-02

时至今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要关注的问题,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前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我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保证学校“两条腿”平衡走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会造成以上的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因素:

1.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在一起,存在代沟,思想得不到沟通。对小孩过份溺爱,不能及时发现小孩的思想状况变化等,而导致对小孩的监管不力或缺乏监管。

2.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一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来,使小孩从小缺失父爱、母爱,当小孩遇到困难、挫折得不到及时沟通、交流,使小孩的性格变得孤僻、任性、不合群、自私、好斗、吃不得亏,受不了挫折等。针对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思想交流定期化

1.利用多种手段定期与班上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与障碍,帮他们排忧解难,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我班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留守儿童与一同学因一小事发生争执并殴打对方,我没有在班上立即批评他,而是把该生叫到办公室,了解到该生的父母长辈长期以来就一直灌输到外不能吃亏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换位思考,最后使他明白要有容人之量的道理。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班主任定期与其临时监护人进行电话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性格特征,这样方能对学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他、关注他,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3.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其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觉得不再孤单寂寞。

(二)加强监管力度

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实行点对点帮扶,即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品德良好的学生与其结对子,以身边的榜样影响他,督促他,有异常情况立即向老师反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同时还有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在家表现,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家长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班级的总体情况,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近期通过对几个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让我感受颇深。

1.必须全员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早在几年之前“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我们三年级来看,就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时,又接收着老年人对他们的宠溺,这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放纵。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养成好动,不遵守纪律,打架闹事,不爱学习的坏习惯,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他们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次“访万家”活动对他们的走访,让我在教学以及管理班集体活动当中能够摸清对象,对症下药,并且能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这些学生能够转变态度,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之中。

2.学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督促。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在班上学习成绩每次只考了几十分,属于典型的学困生。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家长对他们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家访过程中,很多家长对我说:“孩子回家后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老师一定要管得严一些。”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是,学生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家长在这方面也应该多为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更好地辅助学生的成长。

3.重视家访效果的反馈。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家访后加强对学生的督导,以巩固家访效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家访后,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认为家访完成就意味着完成了一项任务,这是不对的。可以说,这样的家访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效果不会非常理想。家访后,老师应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这是家访整个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因此而重振旗鼓决心改变缺点,也有可能再一段时间过后,被惰性影响,重复过往的错误,这样就不能达到家访的效果。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帮扶沟通转化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13:09
高校工会帮扶研究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11:49
浅谈体检中心与各科室协调沟通技巧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39:53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6:59
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14:14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