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教具

2014-05-27 14:57潘海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磁感线镇流器指针

潘海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35-02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过程、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验证理论的唯一依据,并在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使演示实验发挥最佳效果,笔者想从演示实验的设计和自制教具两方面谈一些看法,与各位同行交流、商榷。

一、演示实验的设计

1.精心设计针对性实验,帮助学生解决疑点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在某些地方遇到困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有关内容的实际情况缺乏感性认识,电磁学部分更是如此。这就妨碍了对问题的细致分析和深入认识,感到不好捉摸,因而产生困难。如“合磁通”概念,就是学习中的一个疑难点。设计如图l所示的演示实验,采用输出不对称波形的可控硅整流源(实验室用来给蓄电池充电的整流电源),这可使线圈L(100~100匝)接收后不以整流就能直接使示教电表偏转。实验中若在单根直导线中通以0. 5~1A的脉冲直流电,并让线圈处在靠近直导线的位置,就能使加接微电流放大器的示教电表到满偏,适当调节线圈L的位置,当L的中心与直导线重合时,电流表指针回到中间的零位置,即此位置通过线圈的合磁通为零。此实验指针变化幅度大,对比明显,并且实验器材容易解决,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合磁通的概念。

2.精心设计引导性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中学物理不少规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到导出结论,中间思维跨度大,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甚至还要增加些有引导性的实验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如学生在初中时学过: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切割磁感线时就会有电流产生。而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和理解这一规律,设计如图2所示。

实验证明:导线虽然切割磁感线但不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实验中为了效果明显,在示教电表上加接微电流放大器,将一根绝缘长直导线对折后接到放大器上,实验时让对折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但当对折导线拉开后再切割磁感线时,指针有较大偏转。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学生很容易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根本条件。

3.精心设计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结论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依靠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到结果是不充分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例如为了验证曰光灯导通镇流器时产生一个瞬间高压,虽然这里也可以用数学的推导来说明,但学生并不一定信服。设计如图3所示的实验,图中日光灯镇流器,电源为一节干电池。让同学用双手捏住镇流器两端,当开关断开的瞬间,学生明显感觉被电击了一下(对人是安全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自感的理解,也对书本上的结论确信无疑。

二、自制教具的基本要素

1.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所有实验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原理,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人为地设计有悖于科学性的实验。

2.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只要演示实验的科学性强,现象明显,越简单越好。著名的奥斯特实验只用一根通电直导线和一枚磁针,相当简单,却能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3.确保成功、明显直观。演示实验应使全班学生看清相应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因此设计时应注意实验现象要明显直观,确保成功。

4.增强趣味,适当设疑。设计趣味性强的实验,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趣味性实验主要是“新、奇、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中涉难,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营造一个向未知世界探索的环境。

总之,要做好演示实验,单凭仪器生产厂家提供的器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师自己动手,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精心设计,亲自制作,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见到一些直观形象,明显生动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磁感线镇流器指针
巧借线性关系突破切割磁感线问题
日光灯也有火灾隐患吗
日光灯天天用,也有火灾隐患?
渗透物理学史 促进科学思维发展——以“磁场 磁感线”教学为例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基于改进Hough变换和BP网络的指针仪表识别
电子镇流器工作原理简介
ARM Cortex—MO/MO+单片机的指针变量替换方法
日光灯电感镇流器在吊扇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