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茂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被动的客体,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自主创造受到了严重制约,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建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宗旨,适合学生基础的创造性教学体系,给学生一片锻炼自己创造性能力的沃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73-0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近代教育。老师讲,学生听,唯师命从,洗耳恭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疑问,没有异议,更没有争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自主创造受到了严重制约。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要让学生具备这个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被动的客体,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忽视了学生对教材适应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的需要,采取了一些创造性学习方法。
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结合相关的材料,根据文中的语言、插图对课文进行理解,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其结构是:初读整体感知——精读发现求索——品读受到熏陶——熟读深化创新。利用此法打破了传统的串讲课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体现主体地位,达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创新原则。
2.整体优化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语文教材中的每组课文的训练重点看成一个“整体”,把每一篇课文看成是一个“部分”。利用每组的“导读”,先认清“整体”要求,再分清“部分”特点,“整体”“ 部分”优化整合,其结构是:整体发现(导读)——导读感知——部分归纳——总结验证——练习“双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生用此法,能首先发现、认清建立“本组训练要点”的知识结构,在“部分”的学习中有的放矢,迅速提高自主能力。
3.分组合作讨论法
分组合作讨论是创新学习的一个积极有效的举措。它以学生知识能力为基础条件,以教学重点、难点为目标,共同探讨、交流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过程。其结构为:创造代表性问题——分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求解——巩固练习深化。讨论的基本的单位是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基础分层次设定;学生发言力求主动、全面、教师导学归纳力求适时、适当、恰如其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
4.发散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现代语言、声像、信息等教学设施,创造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其结构为:演示相关资料——达成表象认识——激发创造情感——建立系统结构。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现代教学设施,结合教学材料自主地参与实验和发现的全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二、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几点说明
1.学生基础是实施创新学习方法的重要前提条件。某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思想基础上出发,去实施去运用。
2.初步运用不要急于求成。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班级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传统学法。由原方法向新方法的过渡是个较困难的过程。教师须根据学生基础情况,作必要的引导,多创造学生的适应条件。
3.各种方法的运用,宜灵活,交叉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在一组课文或一篇文章中的使用是一个大循环,但每一刻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止一个知识点,根据课时、课型的需要,可采用多种方法交叉使用,以求对知识点的“迁移”,达到“实”和“新”的创造佳境,使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一个果子”。
总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有创新型教师,教师有创新型教法。建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宗旨,适合学生基础的创造性教学体系,给学生一片锻炼自己创造性能力的沃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的机会。只有这样一如既往,循序渐进,才能实现学生在自主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