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克罗恩病的MSCT的诊断分析

2014-05-25 11:52梁华滨马云彪韦吉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节段性克罗恩肠壁

梁华滨,马云彪,韦吉风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48 E-mail:www.lianghuabin@sina.com)

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esease,CD)是一种可以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多认为与目前多数认为与自身免疫、传染性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病灶可呈节段性分布,多位于回肠末端累及回盲部[1-3]。由于本病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相对以往的消化道钡餐、肠镜检查,均不能显示肠管周围的病变,多排螺旋(MSCT)检查方便,特异性高,结合后期三维重建,可以较直观地显示肠内、外的病变,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2013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CD 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为3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泄、呕吐、排便困难、排脓血便等,其中4例有反复低热。

1.2 CT检查方法 检查前肠道准备:扫描前晚灌肠,禁食,扫描前口服1 600ml等渗甘露醇溶液,扩张肠道。采用Bright-speedGE 16排螺旋CT机行全腹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250mA,螺距1∶1.25。经肘静脉以3.5ml/s流量,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100ml,延迟30s开始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的发生部位、范围 2例(16.67%)病灶位于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10例(83.33%)病灶位于回肠(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例(16.67%)病灶位于回盲部、升结肠(见图1A、B、C)。回肠病灶多呈节段性分布。

2.2 肠管及周围血管的改变 所有12例CD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肠管壁厚约5~12mm,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见图1F),动脉期CT值约85Hu,门脉期CT值约100Hu,肠系膜血管增多、粗大,8例(66.67%)见“梳样”征(见图1D、E)。4例(33.33%)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

图1 CD的MSCT表现

2.3 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 本组病例均无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

3 讨论

3.1 CD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 CD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程长,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反复低热、腹痛、腹胀、腹泄、呕吐、排便困难、排脓血便等。严重的并发症为肠道穿孔,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好发于青状年,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CD病理上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自黏膜下层起始,累及肠壁全层,小淋巴管因内皮增生而阻塞,致肠壁水肿、增厚,局灶性隆起,呈“卵石”征。病变初期表现为针尖样及口疮样小溃疡,呈线样分布,病灶进行期炎性浸润引起小肠黏膜水肿增厚,溃疡加深,可累及肠壁全层,引起肠穿孔,肠壁纤维化引起肠管狭窄[5-6]。

3.2 CD的MSCT影像学特点 ①CD好发于回肠末端、回盲部及右伴结肠,病灶呈节段性,“跳跃”式分布[1-3]。②肠管明显水肿,增厚,本组达5~12mm。肠管偏心性增厚,以肠系膜侧增厚为主,肠腔不同程度狭窄,MSCT增强扫描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4](见图1F),“卵石”征偶可见肠冠状位或矢状位中。病变肠管系膜侧小动脉增粗、增多,扭曲,动脉间距增大,平行,呈梳齿状,称为“梳样”征(见图1D、E)。由于系膜侧纵行溃疡及部分肠壁纤维化,部分病例绕网膜呈节段性弧形分布(见图1E)。肠系膜淋巴结部分病例可见增大,为慢性炎症引起[3]。③溃疡引起肠管穿孔形成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MSCT检查较敏感,病人多以急腹症入院检查,脓肿内多可见积气征,多伴腹腔积液(腹膜炎)。本组病例未见肠管穿孔形成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者。

3.3 CD的常见鉴别诊断

3.3.1 肠结核 多有肺结核病史,大部分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钡餐检查可见激惹征。肠结核肠管增厚水肿不如CD,多因纤维增殖,肠管环行,连续狭窄,可见横行溃疡,CD为纵行溃疡。

3.3.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肠管轻度增厚,呈连续性分布,不呈节段性,结肠僵直,结肠袋变浅或消失[7]。

3.3.3 小肠淋巴瘤 为小肠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消瘦明显,好发于回肠及回盲部。病程较长,病灶局限,无节段性,肠管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黏膜皱襞可见破坏。无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总之,CD的MSCT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相对以往的消化道钡餐、肠镜检查,MSCT能更好地显示肠腔及肠周围病变情况,结合MPR及其它三维重建技术,对评估病变的部位、肠壁的改变、肠系膜动脉的改变及有无肠外并发症等,有较大的优势。结合小肠镜检查,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79-481.

[2] Jensch S,deVries AH,Peringa J,et al.CT colonographyw ith lmi-ited bow el preparation:perform ance characteristics in an in creased risk popu lation [J].Rad iology,2008,247(5):122-132.

[3] Lee YJ,Yang SK,Byeon JS,et al.Analys is of colonoscopyic find ings in th e d ifferent ial d iagnos is betw een TB and rohcs d isease[J].Endoscopy,2006,38 (6):592-597.

[4] 吴兴旺,刘斌.16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诊断克隆病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429-1431.

[5] 王成龙,伍兵.小肠克罗恩病的CT和 MRI研究进展[J].华西医药,2011,26:133-135.

[6] 朱庆强,朱文荣,史玉振,等.多层螺旋CT及消化内镜对克罗恩病诊断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2):182-186.

[7] 高原,周元昆,牟海军.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5):774-776.

猜你喜欢
节段性克罗恩肠壁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分析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成人节段性膜性肾病1例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腰椎节段性失稳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