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2014-05-25 00:35夏晓峰董小牛何庄建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外一科富阳3114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央区转移率乳头状

夏晓峰 董小牛 何庄建 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外一科 富阳 3114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夏晓峰 董小牛 何庄建 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外一科 富阳 3114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中央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亚型。目前PTMC治疗中手术切除范围尚存着分歧,其中争论之一是是否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PTMC 89例,其中4例为术后病理意外发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从而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例病理资料不完整未纳入研究。其余83例PTMC,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其中男15例,女68例,男女比例0.26∶1;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42岁。按照《美国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分期标准[1]进行临床分期,Ⅰ期65例(78.3%),Ⅲ期10例(12%),Ⅳa期8例(9.6%)。初诊时均无远处转移。原发病灶(多个病灶以最大病灶计算)≤5mm 40例(48.2%),>5mm 43例(51.8%)。病灶累犯被膜43例(51.8%),有明显腺外侵犯4例(4.8%),有腺内播散12例(14.5%),甲状腺内有多个癌灶34例(41.0%),双侧腺叶均有甲状腺微小癌17例(20.5%)。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B超和CT检查,评估原发灶大小和颈部有无可疑淋巴结,常规行胸部CT或胸片检查。原发灶手术方式:①双侧甲状腺微小癌、腺外明显侵犯、双颈淋巴结转移,行全/近全全甲状腺切除;②局限于一侧的甲状腺微小癌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③局限一侧的甲状腺微小癌,对侧腺叶合并良性结节,综合各种因素,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腺叶行部分切除,全切或观察。颈部淋巴结手术方式:①常规行中央区清扫,单侧甲状腺微小癌行同侧中央区清扫,双侧甲状腺癌行双侧中央区清扫;②对术前评估侧颈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Ⅱ~Ⅴ区清扫,不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最终83例患者行全/近全甲状腺切除24例,一侧腺叶+峡部切除52例,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部分切除7例。行一侧中央区清扫63例,双侧中央区清扫17例,11例同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淋巴结转移情况 术后病理发现83例PTMC中,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3例,转移率39.8%,其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19例,多枚淋巴结转移14例(2~7枚)。20例双侧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出现双侧中央区转移5例(25%)。共11例患者实施了侧颈淋巴结清扫,其中10例术后病理显示有侧颈淋巴结转移,其中8例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3.2 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病灶大小、腺外侵犯、多病灶、腺内播散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而年龄、性别、累犯被膜和双侧癌并不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3例病灶6mm~1cm的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8.1%,而40例病灶在1mm~5mm的PTMC转移率为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伴腺外侵犯的PTMC均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9例无腺外侵犯的转移率为36.7%(P<0.05),具有多病灶的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9%,明显低于单个癌灶PTMC的 28.6%(P<0.05)。12例伴有腺内播散的PTMC中,10例(83.3%)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腺内播散的PTMC,转移率为32.4%(P<0.01)。

表1 83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中:肿瘤最大径>5mm和腺内播散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55(3.03~60.5)、20.11(2.32~174.14)。

4 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指最大径≤1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先前甲状腺微小癌常常被称为隐匿癌,因为其常常在活检或甲状腺切除手术中意外发现。然而随着影像学的进步,隐匿癌的说法已不合适,因为现在绝大多数PTMC是被高分辨率B超发现。

目前甲状腺癌的增长主要是因为PTMC的增长,在一些医疗中心,PTMC的比重已经超过40%。目前关于PTMC的治疗同较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原则一样,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PTMC,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肿瘤学行为,优化其治疗方式。目前关于PTMC的治疗尚存一些分歧,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中央区淋巴结被认为是甲状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目前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PTMC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并无争议。而对于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争论仍较大。美国甲状腺协会仅推荐对T3、T4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并不推荐对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清扫,认为预防性中央区清扫并不能改善PTMC的肿瘤相关生存率,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尤其是低钙血症的发生率[2]。临床经验表明,不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复发率也很低。然而,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仍认为需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因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二次手术将增加手术并发症,并对患者的心理是一种打击。日本学者Ito等分析了2638例<2cm的甲状腺癌,其中39%为PTMC,96%的患者都进行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仅3例术后补充了I131治疗,结果显示复发率较先前的报道为低,认为常规中央区清扫不仅可以降低复发率,而且可以避免过多的I131治疗,而后者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4]。

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是PTMC也非常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组83例PTMC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发现转移率达39.8%。此外,常规病理可能会遗漏一些微转移,实际转移率可能更高。虽然超声在评估颈侧区是否有转移淋巴结准确率非常高,但由于中央区淋巴结通常较小,临近结构如甲状腺腺叶、锁骨、胸骨柄等会阻碍超声检查的全面性及准确性,造成超声检查在评估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时灵敏度较低[5]。因此,基于PTMC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前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我们倾向于对PTMC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如果PTMC病灶>5mm、伴有多发病灶、肿瘤腺外侵犯以及腺内播散,则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而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肿瘤最大径>5mm和腺内播散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数研究显示,病灶大小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病灶越大,转移风险越高,陈邦领等[6]报道肿瘤≥5mm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6%,<5mm者转移率为24%。多发病灶在PTMC中也非常常见,一项大样本病例研究[7]显示,23%的PTMC有多个癌灶。本组中多发病灶的PTMC比例更高,达到40%。同许多研究结果类似,多发病灶的PTMC较单个病灶的淋巴结转移率高[8]。王宇等[9]研究显示,甲状腺包膜或包膜外侵犯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但该研究没有区分累犯包膜还是包膜外侵犯。本组病理显示,仅仅累犯包膜的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并没有高于未累犯包膜者,而只有肿瘤出现腺外侵犯后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腺内播散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非常高,且常常是颈部广泛转移,本组12例伴有腺内播散的PTMC均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10例(83.3%)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病灶>5mm、伴有多发病灶、肿瘤腺外侵犯以及腺内播散是PTMC中央区转移的风险因素,对于合并这些因素的患者,应积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那么对于无以上风险因素的PTMC是否需要清扫呢?我们注意到本组有28例PTMC无任何上述四项风险因素,术后病理仅2例(7.1%)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考虑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双侧中央区清扫显著增高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对于这些低危患者,如果外科医师的经验不够丰富,预防性中央区清扫可以相对谨慎。如对双侧甲状腺微小癌,可以仅清扫具有上述风险因素这一侧的中央区,而对侧不行预防性中央区清扫,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

[1]Carolyn C,Compton,David R,et al.AJCC Cancer Staging Atlas[M].The Seventh Edition.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12:113-120.

[2]Cooper DS,Doherty GM,Haugen BR,et al.Revised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2009,19(11):1167-1214.

[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0):779-797.

[4]Ito Y,Masuoka H,Fukushima M,et al.Excellent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olitary T1N0M0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thyroidectomy and 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 without radioiodine therapy[J].World J Surg,2010,34(6),1285-1290.

[5]Kim KE,Kim EK,Yoon JH,et al.Preoperative Prediction of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yroid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Using Clinicopathologic and Sonographic Features[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12,37(2):385-391.

[6]陈邦领,钱军,李德群.甲状腺微小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350-1351.

[7]Hay ID,Hutchinson ME,Gonzalez-Losada T,et al.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a study of 900 cases observed in a 60-year period[J].Surgery,2008,144(6):980-987,discussion 987-988.

[8]Yang Y,Chen C,Chen Z,et al.Prediction of central compartm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J].Clin Endocrinol(Oxf),2014,81(2):282-288.

[9]王宇,稽庆海,朱永学,等.甲状腺乳头状微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4):1899-1901.

修回日期:2014-07-28

2014-03-25

猜你喜欢
中央区转移率乳头状
广义Markov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无源控制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