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人职业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其能够自食其立,更好地适应与融入社会生活,基于不同的观察视角,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莫衷一是。文章从生活教育的理论视野,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提出残疾人职业教育“三因”模式理论构架,并以四川省三所有代表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观察分析对象,进一步归纳出“三因”模式的“适当、适宜、适用”三大实践取向,以期丰富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3-0049-03
【收稿日期】2013-11-26
【基金项目】“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师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为13SA0106。
【作者简介】佘万斌(1975-),男,四川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综观国内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各种模式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固定的通用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类较为普遍的观点。一是双式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的导向与否,许家成提出了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1]二是四型模式。基于残疾人从受教育到进入社会过渡视角,甘昭良提出“特殊学校—工作型”模式、“特殊学校—职业培训—工作型”模式、“特殊学校—双元培训体系—工作型”模式、“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工作型”模式等四种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2]三是五元模式。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内容不同,刘全礼等学者提出了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等五种类型职业教育模式。[3]而许家成的双式模式观点得到较广泛认同。
从国外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来看,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双元制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主,其“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4]美国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也采用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二是单轨模式,如俄罗斯,残疾人职业教育主要由残疾人教育学校或社会保障局下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组织实施。[5]三是专业导向模式,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核心,在理论课“够用”情况下,大幅增加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技能课程比重。[6]四是个性化模式,英国拉夫堡学院基于“残疾人能做什么而非身体功能缺陷什么”的理念,[7],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制订出符合其就业意愿要求、个别化的职业教育计划,其目标是让每个残疾人都有一技之长。
这些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大体上体现出三个导向原则,即残疾人个体能力导向,社会和市场职业需求导向,以及融合性导向。应当看到,这些分析的视点大多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有的模式或偏重于残疾人个体素质,有的偏重于市场导向,有的或两者兼顾,反映出思考与分析视角的狭窄性与片面性,未能从整体层面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加以系统的分析与观照。
二、残疾人职业教育“三因”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基石
1“三因”模式的内涵
残疾人要能够自食其立,更好地适应社会,其职业教育必然会受到个体状况、社会与市场对职业需求、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这些构成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个体能做什么、什么职业适合,这就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区域的优势产业是什么、哪些职业是本地市场需求最大的,这就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怎样把个体的状况与未来市场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技术,这就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置入到时间、空间、个体所构成的整体框架中,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全面的对其给予科学分析和客观把握,对此可简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三因”模式。
2“三因”模式的结构关系及特点
在“三因”模式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成了一个立体结构。其中,“因材施教”是个体维度,体现个性化、个别化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是社会维度,表达社会环境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在岗位需求与条件上的支持;“因势利导”是时间维度,意即职业发展在时间尺度上的连续,反映了残疾人个体技能水平逐步契合社会对职业技能需求的进程。个体维、社会维和时间维构成了“三因”模式的核心内涵,呈现出在时间向度上的发展性,在水平向度上的均衡性,在范围向度上的整体性等特征。在发展性上,三个维度的时序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不存在孰先孰后、孰高孰低的问题。事实上,只有三个维度在发展水平上实现高度的匹配,残疾人职业教育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水平最优化的目标。在均衡性上,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既缺一不可,也不能厚此薄彼,处于动态发展的平衡中。在整体性上,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割裂、彼此隔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一体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三因”模式揭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内部结构关系,展现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多维性、复杂性与灵活性。
3“三因”模式的理论基石
生活教育理论。1979年布若林和考卡斯克在教育生活中心模式中,认为教育是生活调节与个人对社会的职业适应。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如果成长是生命的特征,教育应是全意为成长,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我国著名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等观点。香港大学谢宗羲认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不能以使用为先,要以适用为先”。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残疾人的弱能及适应未来的生活需要,要把职业教育内容与未来的生活挂钩,跟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残疾人适应社会需求及安置能力。endprint
个别化教育思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忽略个体差异“班级授课制”的质疑和抨击,与之相对的“个别化教育思想”开始兴起。随后,从英国的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的尝试到美国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五条原则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从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个别化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基础。这些个别化教育思想,都强调个体是教育的主体与中心,应该围绕发展个体的个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施加以恰当的教育。对于残疾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缺陷与残疾,使其与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人的生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于正常人的职业教育而言,残疾人面临的困难与难度要更大些,更加需要个别化教育。
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其自身就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涉及残疾人自身、特殊教育学校等内部要素,也包含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时空地域条件、职业需求状况等外部要素。而且,其实施过程也是复杂的和非线性的,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载体、时序等方面。事实上,基于整体系统观,残疾人自身是其职业教育的自变量,社会对职业要求与规定是因变量,教育是中介变量。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是残疾人全面发展中多重矛盾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
三、“三因”模式的实践取向
考察“三因”模式建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需要从实践层面加以考察与分析。为便于问题的分析,我们从城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三个类别,选择了四川省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三个类别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观察,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三因”模式具有“适当、适宜、适用”三大实践取向。
1教育适宜性取向
根据残疾人的优势和生理特点开展适宜的职业教育。如处于城市带水平较高的成都特校,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根据残疾人的障碍类型,给出适宜性职业技能学习:如,盲生学习中医(针灸推拿方向),聋生学习影像技术(动漫)、民间传统工艺(蜀绣),智障生学习中餐烹饪(中式面点)技术等。来自农村的宜宾特校,在残疾人中职教育中,则让聋生学习栽培、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让盲生学习按摩、音乐等农家乐服务技能,让智障生学习农家菜烹饪、园艺等农村综合服务技术,让肢残生学习缝纫、陶艺、美容、手工等农村服务技术。而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甘孜特校,聋生学习“唐卡”绘画、“彩沙”艺术等藏族传统文化技能,盲生学习“甘孜踢踏”、“巴塘弦子”、藏式按摩等职业技能。这些都体现了三所特校在职业教育上不约而同的立足于发挥残疾人特长,避开其生理缺陷,而开展适宜的职业教育。
2专业适当性取向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设置专业。成都特校针对蜀绣是成都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对蜀绣刺绣劳动力有较大需求等实际,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蜀绣)专业,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宜宾特校在中职教育中,立足于宜宾市是云、贵、川三省接合部,残疾人主要来自于宜宾农村,将来也会回到农村生活等区域实际,通过建立现代农业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种植、养殖等与农村产业、经济和服务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活,为未来回归农村生活做准备。甘孜特校则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现多元性、复合性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藏族文化,把培养民族文化技术人才和旅游产品技术人才作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点,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三所特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开设,充分体现了与地域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的高度契合,也有助于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后,顺利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
3技能适用性取向
残疾人由于机能的缺陷或功能的障碍,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技术很不容易,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与精力和成本付出。因此,对残疾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到所学职业技术的适用性,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对所学的职业技能类型进行精选,尤其应选择那些不易过时、需求量大、具有较好通适性的职业技能类别,尽可能减少残疾人入职后二次学习的可能性。以宜宾特校为例,由于学生大多都会回到农村中去,因此,选择了与农村生活直接相关的花木栽培、禽畜养殖、农家乐服务、果蔬种植等现代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的技术,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养。这些技术在农村生活中,大多不会过时,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的、长期的适应农村生活。甘孜特校则基于甘孜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文化旅游类技术人才急缺的现状,把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族服饰等技艺开设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专业,有助于残疾人以一技之长顺利地融入社会,真正体现能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这是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而四川省的成都、宜宾和甘孜州三所特校在中职教育上的不同选择,在较大程度上佐证了残疾人职业教育“三因”模式建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雨林我国特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J]现代特殊教育,2011,(6):45
[2]甘昭良聋校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46-48
[3]张明平关于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12,(32):166-167
[4]蔡跃德国特殊人群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现状简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33-35
[5]江燕莫斯科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05,(1):40
[6]徐赛华,王得义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构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大家,2012,(6):329
[7]谢明让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赴英国考察残疾人职业教育随想[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12):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