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玲
摘要:幸福研究是当今学术界深入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基础理论(包括内涵界定、本质属性、结构要素、元理论学说)和专题研究(包括幸福感、幸福观、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民生幸福、幸福悖论、幸福问题、幸福归因、幸福路径)两大部分,并呈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多元性和实证性特点。但对于幸福因素的作用机理、幸福构成的特殊差异和幸福研究的实践创新尚需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幸福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突破和实践深化留下了深入研究的发展空间。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中国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幸福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幸福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任务。
关键词:幸福学;幸福问题;幸福指数;幸福悖论;幸福评价
中图分类号:B821;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026-09
An Overview on Happiness Theory
CAI Chun-ling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Happiness research is a hot issue being discussed in depth in academia nowadays. Its research category mainly involves basic theory research and special subject research. The former mainly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essential attributes, structure elements, meta-theory doctrine, and the latter covers happiness feeling, happiness view, happiness index, national happiness, happi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ppiness paradox, happiness problem, attribution of the happiness problem, path to realize happiness. They both present sort of reality, diversity and empirical features about the happiness research, and yet what needs to be probed deeply and further are the mechanism of the happiness factors, the special differences of the happiness constitution,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happiness research. And at the same time, more developmental room has been left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ethod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happiness research. It is the striving orient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eudemonics resear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et u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appines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the theory system of the eudemonics of chinization, local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Chinas realities.
Keywords:eudemonics; happiness problems; happiness index; happiness paradox; happiness evaluation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幸福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深入探讨的一个热点,以至于“幸福学”呼之欲出。其中,既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亦有专题研究的深化发展。整理总结幸福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助推幸福研究的革新发展大有裨益。
一、幸福基础理论研究
(一)幸福的内涵界定
1幸福的语义内涵。对幸福内涵的界定是幸福元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先奇认为,在西方语境中,幸福(英语用Happiness表示)意味着愉快、满意、满足等;在中国语境中,幸福是“幸”与“福”的集合,其中“幸”的涵义包括幸运、幸福、高兴、希望等,而“福”则与“祸”相对,代表着福利、幸福和利益[1]61。为此,《现代汉语词典》将“幸福”定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辞海》则将“幸福”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理想实现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2幸福的学科解释。王海明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幸福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反应,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快乐[2]。万俊人从伦理学层面将幸福解释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相对于每个生活的个体来说,幸福是真切的,当你感到了一种舒适感、一种成就感、一种特别的快乐、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那就是幸福[3]。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从哲学命题上提出:“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4]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则把幸福看做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认为“独立自足的生活,即是合理的幸福”[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幸福界定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满足”[6]。
从对幸福的哲学解释中可以概括出:幸福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的主观需要与外在客观条件相互满足的精神和物质状态。通俗地说,幸福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实践感受,是精神感受与物质具象的有机统一。比如:有的人将幸福概括为“六个好”,即人人有个好工作、家家有个好住所、处处有个好环境、时时有个好心情、年年有个好收成、一生有个好身体;有的人则将幸福归纳为“八个一点”,即岗位更多一点、学费更低一点、看病更省一点、住房更舒适一点、物价更稳一点、空气更净一点、事故更少一点、治安更好一点[7]。
(二)幸福的本质与要素
1幸福的本质属性。韩敏等人认为,对幸福的科学认识,需要辩证地看待幸福的本质属性或辩证关系;幸福的本质属性寓于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体性与群体性之中,是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有机统一,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性[8]13-14。章建明、巢传宣则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将幸福的本质归结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践活动,包括外在的个体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和内在的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主观心理体验[9]。王艺认为幸福的本质属性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具有道德性、和谐性、共享性、精神性、超然性、适度性、简单性和价值性[10]53-55等本质特征。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幸福的本质属性既有主观性,亦有客观性,而其根本属性则在于社会实践性,即幸福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幸福正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得来的。
2幸福的结构要素。早在古希腊时期,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幸福由“蜜泉”和“清凉剂”两个要素构成,分别代表着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而且单独的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都不能获得幸福,“只有利用我们自身的力量,使这两股清泉合理配置,才能够成为理想的合剂——幸福”[11]。这是典型的二要素论。英国心理学家卡尔和皮特则是三要素论的代表,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包括生存、个性和高层次的需要三个要素,且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幸福=P+5E+3H。其中,P代表个性判断,E代表生存状况(5E包括身心健康、收入状况、安全感、自由度、客观条件),H代表高层次需要(3H包括自我评价、期望水平、抱负和幽默感)[12]39。四要素论者则认为,幸福由金钱、情感、自由和信仰四个要素构成[12]36-40,幸福的要义并不完全由金钱等物质条件所决定,还受情感、自由和信仰等精神要素的影响。可见,幸福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既包括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也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从其结构类型来看,则可以概括为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两大类。
(三)幸福的元理论学说
1中国传统幸福论。中国传统幸福论主要以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中国化了的佛家幸福观为代表。儒家虽然追求“内圣外王”,但很少使用“福”字,而是用“乐”字代替“福”字,以表达人的主体自我感受,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幸福感受,追求中庸和谐的幸福人生[13]5。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见诸于“天福”观念,认为人生的一切皆由“天命”决定,因而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在于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内篇·养生主》)。佛家有苦、集、灭、道四圣谛,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痛苦,只有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涅磐”境界[13]5-6。可见,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尽管宗旨不同,但在幸福理念的追求上颇为相似,即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幸福,而不是物质生活。
2西方传统幸福论。西方传统幸福论主要表现为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和基督教神学幸福观三大传统。其中,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认为人的幸福主要在于人的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13]6。其代表观点包括阿里斯提卜的肉体享乐主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爱尔维修的“利己与利人”主义以及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主张抑制欲望,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其代表性观点包括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和以犬儒学派和斯葛特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13]7。基督教神学幸福观则认为幸福不在于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在于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尘世生活不过是趋向上帝天国的旅途,德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只有保持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14]。
3马克思主义幸福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只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8]8。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理论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核心,而实践活动则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总之,马克思主义幸福论体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论兼顾到了幸福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根据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强调幸福的社会实践性,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人们才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论视为科学合理的幸福哲学[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