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章
[摘 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论题。学校工会作为教师和行政部门之间的“传话筒”,应做好协调工作。工会应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职工的权益,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道路。
[关键词]工会 纽带作用 教职工 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92
近年来,“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也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职业成就感,因此,教师缺乏动力和创造力,职业倦怠程度较高。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和谐校园的核心元素。因此,学校工会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思路,进一步关注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有效发挥了工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一、建立清晰的管理模式,使工作顺心
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下,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因此,我们要使全体教职工树立真正的“主人翁”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1.强化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几年来,工会坚持把教代会制度作为提高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会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管理制度、师德建设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如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奖惩方案等,向广大教师征集提案,在教代会上认真组织审议讨论,让教职工参与决策。校务公开是学校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学校工会每学期督促学校各部门向全体教职工全面公开绩效工资、食堂伙食费、保姆费及“福乐家园”等的财务收支情况,让教工参与管理,民主监督。
2.民主参与建章立制
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学校把制定制度的权利交给了全体教职工。一项规章制度如果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酝酿、讨论、修改,就变成了员工自己的制度。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可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学校的发展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二、创建和谐温馨的氛围,使工作舒心
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感。
1.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为了切实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学校去年先后添置了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现在办公环境宜人,极大地方便了我校教师的工作。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最大的关心和照顾,教师宿舍整洁明亮,配有卫生间,学校食堂每日供应三餐,教师在校生活极为方便。
2.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校园
为丰富教职工生活,增强校园活力,在工会的组织下,学校以展示教职工风采为主题,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如师生篮球赛、书法比赛、课堂大比武、定点投篮、简易保龄球、拔河比赛等,丰富了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铺设教师发展的通道,激发工作信心
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通道,是奠基教师成长的幸福工程。工会着力以教师的发展为着眼点,关注每一位教职工职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工会的引领作用
我校每学年举办师德师风征文活动,举办专题报告会,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经验交流、演讲比赛,开展“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教师形象,培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努力营造人人争当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良好氛围。
2.努力搭建教师展示的舞台,大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计划
学校于2009年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计划。在活动中,由学校工会牵头,邀请专家对学校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促使学校有“名师”潜质的教师迅速走上“名师”之路,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学有方法。
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之工作安心
学校工会应该是教职工的“幸福之家”。工会始终把教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营造温暖集体大家庭氛围,使教职工能安心工作在本职岗位上。
1.扶贫帮困,“雪中送炭”
职工遇到婚丧产假,校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去探望慰问。此外,工会还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并定期走访困难职工和退休教师,对家庭困难教师给予补助和慰问,及时把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送到教职工的心中。每逢劳动节、中秋节、教师节等,工会都会尽其所能的关心和慰问教职工等。
2.为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是增强抗风险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在行政的支持下,工会按时为教职工办理了泉州市职工医疗互助,并做好相关工作,使患病教职工享受到集体大家庭的关爱。学校女工委员会在工会主席的带领下积极关心女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对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在工作上予以照顾,体现了学校的温暖,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工会作为教职工权益的代表和维护者,关键是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真正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让教师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做和谐事,成和谐人,建和谐环境”的良好态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