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女教师幸福指数低的原由

2015-08-27 01:05孟庆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幸福指数破解

孟庆霞

摘要:对黑龙江省中小学的部分女教师职业情感调查发现,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女教师,在面对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些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女教师的幸福指数。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找到影响女教师成长的一些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和原因,鼓励女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心做事,全心投入,克服负面情绪的影响,调整好心态,享受做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破解;女教师;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044-02

从古至今人们都想往幸福的生活,我们女教师也不例外,最近经过对女教师情感状况调查发现,女教师的许多负面因素直接影响了女教师的幸福指数。从女教师自身原因中归纳比较普遍的一些现象和因由,找到一些破解的方法,让女教师们多多享有快乐的幸福时光。

女教师的情感更多地表现为亲和而温暖,这或许是与生俱来,或许是教育岁月的磨砺,弥漫在她们身上的这些情愫,丝丝缕缕,既可以拿来悦己,更可以拿来悦人。这种亲和与温暖,形成“暖气流”和催化剂,让我们的学生倍感亲切,也让女教师更好地体会“亲其身信其道”的魅力。

同时女教师情感又表现为多变而敏感,常常为一些身心表现而烦恼,这多少来自女性特有的生理原因,更多地来自女教师自身的修养。这就需要我们去破解、克服、寻找解决之道。表现比较普遍的因由有:

疲劳。疲劳的种类不外乎有两种,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疲劳也有好坏之分,因为有些疲劳会带来幸福,有些会妨碍幸福。如单纯不过度的身体疲劳可以让人呼呼大睡,胃口大开,尽情享受假日的欢乐。但如过度疲劳就是一种危害,会影响健康,使孩子们发育迟缓,对成年人可能过早衰老,严重会过劳而死。

现在女教师们想避开疲劳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了,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课改,面对学校、学生及家长等诸多的工作,这些很容易让女教师们身体处于疲劳状态。

但女教师更多的疲劳还是精神疲劳。心理学表明,如果长时间地做某事,或重复地做某事,最终都会感到疲劳。但这种疲劳多数情况下与情绪有关。因为单纯的体力劳动和单纯的脑力劳动,一般都可以在睡眠中自我救治,都可以把疲劳睡掉。因此,过度劳累的危害多数是由忧虑或焦虑引起的。女教师除了年复一年重复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忧虑引起的。经调查大部分女教师夜晚来临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本应该是养精蓄锐的时候,可脑子里还是在想着学校、学生的事情,这种情绪性疲劳会直接干扰女教师的休息。究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女教师往往总是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还有可能担心自己被轻视,或完不成领导的任务。所以,长期以往的忧虑导致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直接影响了身体健康。

解决疲劳最好的方法,培养好的生活哲学和心理自律。学会有秩序的用脑,养成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思考的习惯,即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思考这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一旦掌握了全部情况,面对再艰难、令人担忧的事情,也要给出最佳判断,之后不要再修改,除非你又了解了新情况。这种思维习惯能够增长决策智慧,会让你不用花很多心思就完成日常工作,可以治疗失眠,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增加幸福感。反之优柔寡断是最劳神、最徒劳的。希望我们的女教师回家后尽可能不去想工作的事情,除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嫉妒。应该说嫉妒是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普通人性中最令人遗憾的,女教师表现尤为突出。爱嫉妒的人不仅愿意制造不幸,她自己也会因为嫉妒而不快乐。她不会从自己拥有的东西中寻找快乐,而会从其他人拥有的东西中找寻痛苦。如为什么她的课讲得那么好?为什么有的老师开车上班?为什么她能戴名表,穿漂亮衣服?为什么她有那么懂事的孩子?我没有……嫉妒是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的。幸好人性中还有一种叫做羡慕的补偿性情感,想增加幸福感的人一定都希望增加羡慕,减少嫉妒。不要出现无名的“羡慕嫉妒恨”。

嫉妒在我们女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是比较普遍的。缺乏能力的教师在力不从心时,会嫉妒有能力的人,“为什么她什么都比我好,比我强?领导为什么总看中她?”于是好好的就会出现对什么都不满意。而能力强的人,在领导信任下,会很欣慰地去努力做好每件事,做到“能者多劳”。但当工作摆布不开,疲劳出现时,就又会嫉妒工作不多的人,“她们怎么那么清闲?拿一样的工资,我凭什么这么辛苦?”所以,结果是什么人都会存有嫉妒心理。

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来源于攀比。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应该充分享受任何快乐的事,而不应该和别人去比人们不同的乐事,更好、更美的事。如当听说自认为绝不比我强的另一个人挣的比我多,各种待遇比自己好,嫉妒心就会被不公平感所折磨,随之的快乐就会被沮丧取代。

开始人们会嫉妒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都挣一样的或相差不多的时候,她没看到什么,当差很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内心宕动和迷乱,心理不平衡。“唉,我要怎样怎样该多好!”而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知道了更多的比自己好的东西,没有得到的事物的信息,就又会嫉妒比自己更能获取利益的方面。如不同行业的比较,不同职业的比较,人们经常说到的“戾气”,莫名的仇视,原因很清楚,就是因为人们比她好,我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所以会不满意,无意识的、不知怎么就失去了做教师的意义了。所以,无法安放的,永远不是身体,而是一颗不平衡的心。这样比较是愚蠢的、毫无意义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有的东西而放弃自己的快乐。希望我们女教师们旷达自己的心胸,学会超越自我,从而获得无限的自由心灵。

治疗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快乐了!但难的是嫉妒本身就是快乐的巨大障碍。治疗这一切的恰当方法就是精神自律,一种不去想无益之事的习惯。归根到底,还有比快乐更让人嫉妒的事吗?那个挣的是我两倍的人一定会因为另一个挣的是她两倍的人而痛苦,依次类推,都会痛苦下去。所以,仅靠成功是不能远离嫉妒的,因为总能在她人、历史或传说中找到比你成功的人。要想远离嫉妒,就应该好好享受你面前的快乐,做你必须做的工作,避免与你想象中的、可能是十分错误的、比你更幸运的人做比较。

在意。我们女教师自测一下,你是亟不可待地要将一些想法和感觉表达出来才去做某事,还是因为渴望被赞美才去做某事。前者是即使没得到赞美,也会去做,因为是想做出来给自己看。而后者往往急于表现,做出来是想给别人看,两个动机不同。

我们女教师的特征之一就是太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其实我们对人对己都应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来认识。不要对自己主观愿望太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作用,不夸大,不菲薄,自然而然,快乐的生活。如果发现别人对你能力的评价并不像你对自己的评价一样高,不要过于确信是她们搞错了,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不要让虚荣心折磨自己。如果你对此很较真儿,认为是别人的不是,甚至是“有眼无珠”,这样你就会很不快乐。

不要对别人的期望太高。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理,就是遇到什么事时,总希望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看待生活。其实,任何人都不应该为另一个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主方向。人们对别人行为的抱怨,往往都是因自己自私的天性而对另一个人超出合理界限的“贪得无厌”所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你和对方都不如愿,就都陷入了不快乐的泥潭。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都应负有责任感,做个有责任心的女教师,在各自承担的任务中,努力尽力做好。我们应该学会,认同我们朋友的优点,同时包容她们的缺点。因为在能让人快乐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不刻意、自然而然地喜欢了。当我们愿意为周围的同事和学生提供快乐时,就会得到满足,因为你是快乐的,她们也会是愉快的。

蜚语。只要是生存在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女教师在各自的学校中,每天与领导、同事、学生打交道,如何看待人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女教师经常出现的是在一起议论、评价,无形中会产生所谓的“流言蜚语”。这是女教师普遍应该注意的,而且成为影响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彼此相悦、友爱和相敬。但事实上人们往往都只是看自己的优点,看别人的缺点,认为自己的优点很了不起,是明摆着的,而别人的缺点也是明摆着的。所以,很多人在一起就很少有人不说熟人的闲话了,有时可能连她们的朋友也不能幸免。当听到有人甚至是朋友说自己不好时,就都会表现出惊讶和气愤。有的会直击闲话者,导致关系破裂。有的会开始忍耐,但在日常行为中,怎么看都不顺眼了,直到忍不住了,开始对她进行认为是最恰当的“批评”了,而从她的角度讲,你的行为和她的行为是一样的,后果也是一样,就是所有的友谊几乎都会解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有个快乐和谐的工作环境,有一些意气相投的同事,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工作的乐趣,并在其中得到满足。所以,对待别人的闲言,都到此为止,做个不说蜚语的人,友谊就会永存下去。女教师们要修养自己,尽力做不说不利于别人话的幸福人。

人的快乐往往依赖于对某种事和物的兴趣上,当人们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会很幸福,而且会乐此不疲。所以,女教师们要努力去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教育也是一种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成长中的孩子,女教师能像母亲一样关爱孩子们成长,使其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应该是女教师最大的欣慰。我们女教师自己也从自身做起,关爱自己,悦纳自我,追求卓越,幸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幸福指数破解
论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不对称缘由研究与破解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民事、仲裁案件执行难的内因、外因及破解之道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破解”八项规定,民间“智慧”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