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铖++阿燃燃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从国民经济核算层面、增长核算层面和人均产出层面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从国民经济核算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从增长核算层面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从人均产出层面看,1978-2011年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5053%是由结构效应贡献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核算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062-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0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Yunnan Economic Growth
ZHAO Xin-cheng, A Ran-ran
(Schoo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made to Yunnan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accounting, growth accounting and per capi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condary industry contributed the largest to Yunnans economic growth, followed by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imary industr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minimum declin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accou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accounting, 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economic growth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ached 17.3%;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utput per capita, 50.53% of Yunna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s brought about by structural effects from 1978 to 2011.
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economic growth;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ccounting
一、研究概述
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体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的结果形成了一定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因此,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即产业结构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变化。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产业结构是由最简单的以农业为中心的初级产业结构发展到现在的以三大支柱产业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核心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静态层面,若假定考察期内各产业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但由于各产业属性特征的不同,各产业增长率也不相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最终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二是动态层面,假定在考察期内某一期各产业的比例发生了变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考察期末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动。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途径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库兹涅茨(1989)在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时侧重于产业结构趋势分析,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总量增长是首要的[1]。罗斯托(1989)指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2]。钱纳里(1960)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总结学者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加速经济增长[3]。
在实证分析方面,西方的经济增长核算理论没有考虑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首先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两个层面,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以云南省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产业结构及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利用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第三,沿着经济增长核算的思路,将结构变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来分析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分析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图1显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33年间,云南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27∶399∶174调整为2011年的159∶425∶416。产业结构转变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云南第一产业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427%,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159%,比1978年下降了268%;二是第二产业比重在1992年前持续下降,但在1992年后持续上升,其占GDP份额相对平稳,一直在40%左右波动;三是第三产业从初期的174%一直持续上升到2011年的416%,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242%;四是1992年云南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我们且可以通过图1做一个直观的判断:1992年是云南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转折点。1992年前,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992后,第一产业比重在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在稳定上升。
总体来看,1978年以来云南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的过程,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在稳步提升,明显地反映出云南经济正处于新兴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特征。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云南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动。从图2可知,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类似。具体来看,云南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1130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6972万人,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份额却从1978年的861%下降到2011年的59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100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74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份额从1978年的77%增加到2011年的13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81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85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份额却从1978年的62%提高到2011年的275%。总的看来,1978-2011年云南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规律可概括为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1988-2006年间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三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9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9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0%;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9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1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99%;第二产业由275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780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由1201亿元上升到370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8%。三次产业中,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在1978~2011年的33年中逐渐得到调整和优化。
图3显示了1980-2011年三次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从图3可知,按可比价格计算,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具体来看,2011年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6%,拉动GDP增长9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49%,拉动GDP增长37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55%,拉动GDP增长030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理论模型
根据增长核算的思路,将产业结构变动作为一个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假定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其中,A为技术进步,K,L,S分别为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和产业结构变动指标。对(1)式求全微分可得
(二)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要对(5)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获得关于总产出、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和产业结构等指标。对于产业,我们以云南实际GDP来衡量(2000年不变价);对于劳动投入,以统计年鉴中就业人员数来表示;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衡量指标,可供选择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即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由克拉克最先采用。和第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这两个比重下降得越快,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越快,考虑到在生产函数中已有社会就业人员这一指标,因此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衡量指标,则选择第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关于云南省资本存量的核算,1978-2009年的数据(1952 年不变价格)来源于对单豪杰(2008)关于省际资本存量的数据的整理并换算为2000年不变价格[7];对于2010-2011年资本存量的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并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由于计量模型(5)式中涉及的变量都是时间序列,在进行回归分析之间需要考察原时间序列是否平稳,以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事实上,如果原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那么尽管通过回归检验发现序列之间的关系比较显著,但此回归是“伪回归”,回归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为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我们对产出、资本存量、劳动力和产业结构指标都取对数,得到lnY、lnK、lnL、lnS等四个变量。
在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过程中,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ADF 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显示:变量lnY、lnK、lnL、lnS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均不能在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二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序列lnY、lnK、lnL、lnS都是二阶单整的。
由于时序列lnY、lnK、lnL、lnS都是二阶单整的,需要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性,才能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运用 Johansen来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结果显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四)回归分析
运用表1的数据对(5)式进行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从回归方程的结果来看,各变量参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调整后拟合优度大于099,且F统计量的p值都为零。可见,各要素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的估计结果性状良好。由(6)式可以看出,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均有重要的贡献:具体来看,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2531和0224,而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0399。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负值,恰好说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产业结构效应,也就是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调整对积极增长的贡献。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计算得到,产业结构年均增长率为433%,而其产出弹性为-0399。二者相乘得到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
总体来看,1978-2011年云南经济年均增长10%,其中由产业结构变动拉动了17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实际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一)结构变动效应的分析范式
国外学者在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时,往往采用由法格伯格等(Fagerberg,2000)、蒂默(Timmer,2000)和佩纳德(Peneder,2000)几位国外学者采用的“转换份额分析”,将结构效应从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的方法[8-11]。
假定经济在t期总产出和总劳动投入分别为Yt和Lt,t期劳动生产率为yt;产业i在t期的产出和劳动投入分别为Yit和Lit,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为yit,产业i的劳动投入占总劳动投入的份额为βit,其中下标t表示时间,上标i表示产业,i=1,2,3。则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可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效应为-600%是负值(静态效应为-181%和动态效应为-419%),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中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份额呈现负向变化。但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大于静态结构效应和动态结构效应之和。因此,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还是为正,贡献率为752%。
第二产业的三种效应均为正值,但结构效应(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之和)小于生产率增长效应。这说明对于第二产业而言,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大于因为结构变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产业的结构效应相对来说最显著,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432%。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吸纳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使其劳动份额从1978年的623%提高到2011年的2750%。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流向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三种效应来看,结构效应是生产率增长效应的4倍多,说明第三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结构变动效应导致的。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1978年以来,云南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的过程,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在稳步提升;其二,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其三,1978-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其四,1978-2011年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5053%是由结构效应贡献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对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几乎相等。
2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从本文的结论看,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云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能推动云南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云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入手。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将劳动生产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两者中一方的提高会增强另一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重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增长,主要靠投资等投入要素的增长来推动。就本文研究的结论来看,结构因素也将是未来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增长效应看,本文只考察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效应,但各次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结构效应也值得重视。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从人均层面的分析可知,劳动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人均产出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扩展[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08-123.
[2]ROSTOW, WALT WHITMAN.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89-105.
[3]H·钱纳里,鲁宾逊,M·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65-78.
[4]邱晓华.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 经济研究,2006(6):4-12.
[5]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6]凌志雄,潘妹. 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15-17.
[7]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9]FAGERBERG J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393-411.
[10]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14): 427-448.
[11]TIMMER P.M, SXIRMAI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 371-392.
由于时序列lnY、lnK、lnL、lnS都是二阶单整的,需要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性,才能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运用 Johansen来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结果显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四)回归分析
运用表1的数据对(5)式进行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从回归方程的结果来看,各变量参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调整后拟合优度大于099,且F统计量的p值都为零。可见,各要素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的估计结果性状良好。由(6)式可以看出,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均有重要的贡献:具体来看,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2531和0224,而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0399。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负值,恰好说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产业结构效应,也就是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调整对积极增长的贡献。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计算得到,产业结构年均增长率为433%,而其产出弹性为-0399。二者相乘得到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
总体来看,1978-2011年云南经济年均增长10%,其中由产业结构变动拉动了17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实际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一)结构变动效应的分析范式
国外学者在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时,往往采用由法格伯格等(Fagerberg,2000)、蒂默(Timmer,2000)和佩纳德(Peneder,2000)几位国外学者采用的“转换份额分析”,将结构效应从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的方法[8-11]。
假定经济在t期总产出和总劳动投入分别为Yt和Lt,t期劳动生产率为yt;产业i在t期的产出和劳动投入分别为Yit和Lit,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为yit,产业i的劳动投入占总劳动投入的份额为βit,其中下标t表示时间,上标i表示产业,i=1,2,3。则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可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效应为-600%是负值(静态效应为-181%和动态效应为-419%),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中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份额呈现负向变化。但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大于静态结构效应和动态结构效应之和。因此,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还是为正,贡献率为752%。
第二产业的三种效应均为正值,但结构效应(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之和)小于生产率增长效应。这说明对于第二产业而言,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大于因为结构变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产业的结构效应相对来说最显著,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432%。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吸纳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使其劳动份额从1978年的623%提高到2011年的2750%。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流向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三种效应来看,结构效应是生产率增长效应的4倍多,说明第三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结构变动效应导致的。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1978年以来,云南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的过程,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在稳步提升;其二,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其三,1978-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其四,1978-2011年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5053%是由结构效应贡献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对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几乎相等。
2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从本文的结论看,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云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能推动云南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云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入手。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将劳动生产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两者中一方的提高会增强另一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重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增长,主要靠投资等投入要素的增长来推动。就本文研究的结论来看,结构因素也将是未来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增长效应看,本文只考察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效应,但各次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结构效应也值得重视。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从人均层面的分析可知,劳动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人均产出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扩展[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08-123.
[2]ROSTOW, WALT WHITMAN.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89-105.
[3]H·钱纳里,鲁宾逊,M·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65-78.
[4]邱晓华.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 经济研究,2006(6):4-12.
[5]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6]凌志雄,潘妹. 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15-17.
[7]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9]FAGERBERG J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393-411.
[10]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14): 427-448.
[11]TIMMER P.M, SXIRMAI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 371-392.
由于时序列lnY、lnK、lnL、lnS都是二阶单整的,需要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性,才能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运用 Johansen来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结果显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四)回归分析
运用表1的数据对(5)式进行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从回归方程的结果来看,各变量参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调整后拟合优度大于099,且F统计量的p值都为零。可见,各要素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的估计结果性状良好。由(6)式可以看出,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均有重要的贡献:具体来看,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2531和0224,而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0399。产业结构变动的产出弹性为负值,恰好说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产业结构效应,也就是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调整对积极增长的贡献。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指标计算得到,产业结构年均增长率为433%,而其产出弹性为-0399。二者相乘得到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
总体来看,1978-2011年云南经济年均增长10%,其中由产业结构变动拉动了17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实际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一)结构变动效应的分析范式
国外学者在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时,往往采用由法格伯格等(Fagerberg,2000)、蒂默(Timmer,2000)和佩纳德(Peneder,2000)几位国外学者采用的“转换份额分析”,将结构效应从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的方法[8-11]。
假定经济在t期总产出和总劳动投入分别为Yt和Lt,t期劳动生产率为yt;产业i在t期的产出和劳动投入分别为Yit和Lit,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为yit,产业i的劳动投入占总劳动投入的份额为βit,其中下标t表示时间,上标i表示产业,i=1,2,3。则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可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效应为-600%是负值(静态效应为-181%和动态效应为-419%),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中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份额呈现负向变化。但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大于静态结构效应和动态结构效应之和。因此,第一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还是为正,贡献率为752%。
第二产业的三种效应均为正值,但结构效应(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之和)小于生产率增长效应。这说明对于第二产业而言,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大于因为结构变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产业的结构效应相对来说最显著,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432%。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吸纳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使其劳动份额从1978年的623%提高到2011年的2750%。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流向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三种效应来看,结构效应是生产率增长效应的4倍多,说明第三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结构变动效应导致的。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1978年以来,云南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的过程,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在稳步提升;其二,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其三,1978-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173%,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拉动GDP增长17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其四,1978-2011年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5053%是由结构效应贡献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对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几乎相等。
2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从本文的结论看,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云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能推动云南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云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入手。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将劳动生产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两者中一方的提高会增强另一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重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增长,主要靠投资等投入要素的增长来推动。就本文研究的结论来看,结构因素也将是未来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增长效应看,本文只考察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效应,但各次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结构效应也值得重视。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从人均层面的分析可知,劳动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人均产出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扩展[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08-123.
[2]ROSTOW, WALT WHITMAN.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89-105.
[3]H·钱纳里,鲁宾逊,M·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65-78.
[4]邱晓华.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 经济研究,2006(6):4-12.
[5]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6]凌志雄,潘妹. 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15-17.
[7]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9]FAGERBERG JA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393-411.
[10]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14): 427-448.
[11]TIMMER P.M, SXIRMAI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0(11): 37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