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栋业
[摘要]单纯的历史课学生是比较喜欢的,但说到考试学生就有些抵触情绪,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不高。本文就怎样才能够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作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4
从毕业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坚持学习、探索历史教学规律,有很多感受,也在反思一些问题:单纯的历史课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的,可是要考试就不一样了,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不高。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得教师劳动成果得到学生认可,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调查之后的几点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问题提问质量
1.要看课堂提问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尽量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不同设计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吸引力。例如笔者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讲述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部分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看长征示意图和视频短片,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以及长征的经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讲述长征的故事。然后展示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及其图片,引导学生发表对长征的看法,感受红军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这些问题新颖、形象又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不能一味重结果,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在问题的设计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的《全面内战的爆发》这一课时,课文提到了“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他有什么好处?毛泽东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这几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
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同样课堂提问及答案也是多元的,特别是在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时更是如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历史课,开放性的问题和答案很多。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使用探究的办法,逐渐引导学生至目标的答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对于“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的分析,除了讲述课本上的三个原因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材料思考还有哪些原因,增加课堂灵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
不要拘泥于固定的答案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答案。同时,不管学生回答对或错,都不要阻止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说完。
初中历史学习提问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是,教师一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就立即中途打断,学生只能听老师的提示进行回答。这种行为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的。
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学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现在是信息时代,是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式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在这种现状下,历史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学法指导策略的研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巧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的“幸福指数”。
总之,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个有心人,不能把精力只放在指挥学生死背书和应付考试上,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能出现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劲的良好局面。对于提高农村初中学习历史“幸福指数”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参考文献]
[1]栾传大.论幸福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4).
[2]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