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王淑新
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何红1,王淑新2
(1.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 陕西理工学院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旅游扶贫方式已经得到贫困地区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如何评价、衡量旅游扶贫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绩效状况已成为研究焦点. 国内外有关旅游扶贫绩效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突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文章从旅游扶贫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入手,构建了基于农民受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关联的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规划制定、项目验收、战略选择及调整等提供理论借鉴.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集中连片特困区域
旅游扶贫是指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扶贫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早期学者们注重对特定区域旅游扶贫实践经验的总结,近年来开始对旅游扶贫的主体、机制、模式,以及旅游扶贫的效应和意义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15]. 旅游扶贫在带动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9-12].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旅游扶贫在带来区域发展正向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16-19]和不利因素[20],区域居民在旅游扶贫中是否受益受到质疑[21-22].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旅游飞地”和替代性竞争,从而加深阶层性贫困[23]. 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有利于测度、评价和提高旅游的扶贫效益,为贫困地区判定旅游扶贫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它们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25].
近些年,开始有学者关注旅游扶贫的绩效评价问题. 笔者以“旅游扶贫绩效”为篇名对中国期刊网(1995—2013)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0篇. 陈友莲从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的概念、类型、流程及重要性方面对旅游扶贫的绩效进行了概念性分析,并指出防范“旅游飞地”出现的具体措施[24-25];向延平等从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对德夯苗寨、武陵源景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分析评价[26-27].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并逐步向定量评价转变;评价内容呈现出从区域经济效应评价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效应评价并重发展的趋势;从评价视角看,学者们热衷于通过问卷调查对居民的感知扶贫绩效进行评价分析,这些研究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指标的层次和数目多寡不一,指标分解平均用力、没有侧重,指标体系设置没有考虑当前旅游扶贫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价对象的针对性过于集中,研究视角过于微观,对区域宏观扶贫状况的整体把握不够等. 到目前为止,笔者发现少有学者就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作系统、科学的探研. 基于此,本文拟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区域旅游扶贫的规划制定、项目验收、战略选择及调整等提供理论借鉴.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将“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新的扶贫战略明确“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扶贫的主要目标是反贫和可持续发展. 反贫首先要认识致贫的原因,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现有资源状况,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潜在优势. 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资源富集区高度耦合,长期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悖论和“富裕的贫穷”的现状. 如何将旅游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居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短期的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扶贫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不可持续的,应强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应设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体系,兼顾各方利益.
结合旅游扶贫20余年的经验得失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应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旅游地居民受益问题.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扶贫的主要对象. 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是否受益以及受益程度如何,关系到旅游扶贫效果的稳定. 二是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持续性,强调对资源的占用、财富的分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特别关注时空的公平性[28].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难免使旅游开发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使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19]. 三是旅游扶贫产业链问题.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强,旅游扶贫就是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这一特性. 没有以旅游为先导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牵引,旅游扶贫就是纸上谈兵,不可避免会成为“旅游飞地”.
科学性原则 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旅游扶贫的本质特征和扶贫效果. 指标必须概念清晰、涵义明确,指标之间避免重复;
系统性原则 旅游扶贫是一项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工程,选取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扶贫绩效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要能够全面反映旅游扶贫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与受益程度;
重点性原则 衡量旅游扶贫绩效的指标数量多而广,不可能一一列举,要重点解决旅游扶贫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居民受益问题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抓主要矛盾,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和主要指标;
层次性原则 为了便于科学地评价,应将评价指标条理化、系统化,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层次进行评价;
实用性原则 建立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为测度扶贫效果和未来扶贫规划的制定与调整,指标体系必修实用、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相关要求,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当地居民、扶贫办、旅游局等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以及旅游院校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并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初步选择45项评价指标. 首先,按照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要求专家对指标进行分类筛选,筛选重点考虑以下3方面因素:一是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指标和生态绩效指标、关系居民受益状况的指标及反映旅游扶贫联动的指标予以重点考虑;二是尽量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和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的指标,以便于指标测度;三是考虑到各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对于找不到对应指标或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因子,予以舍去或用其他因子代替. 其次,运用李克特量表设计结构性问卷,请专家和学者就每一项指标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做相关性打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领域或经验补充指标或其它建议. 最后,运用EXCEL对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和集中度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相关性采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该指标与相应的上一级指标关系越密切;越接近0,则该指标与相应的上一级指标关系越松散. 集中度采用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其值越大表明指标的意见集中度越高. 同时参考专家的合并、删减、添加等建议,最终确定25项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对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指标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建立的原则,设计构建了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三个判断准则在内的多层次、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表1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要素层测度方法 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社会绩效指标社会安全旅游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家庭离婚率与区域平均离婚率的比较;调查统计 旅游对当地社会治安的影响程度旅游区发案率与周边旅游区发案率比较;调研统计 社会文化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活动;调查统计 旅游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同化程度;调研 社会进步旅游对当地对外信息交流的影响拥有移动电话、电视等的数量;调查统计 旅游对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的影响年接受各级旅游培训人次数;调查统计 经济绩效指标产业地位地区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部门提供数据;调查统计 地区年游客接待量旅游部门或旅游目的地提供数据 地区年旅游就业人数旅游部门或旅游目的地提供数据 居民参与居民家庭旅游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调研统计 居民参与旅游活动人数的比例家庭参与旅游的人数;调研统计 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投入的比例家庭旅游经营投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调研 产业关联旅游促进小城镇建设程度城镇化率=地区城镇人口/地区总人口;调查 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调查 旅游促进地区交通改善程度公路里程及连通系数;调查统计 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调查统计计算 环境绩效指标生态文化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及对生态文明的传播调研统计 生态环境空气环境质量GB3095-2012,环保部门提供数据 水体环境质量GB3838-2002,环保部门提供数据 声环境质量GB3096-2008,按环保部门提供数据 自然植被覆盖率林业部门或旅游区提供数据 生物资源多样性林业部门或旅游区提供数据 生态建设废弃物处理达标率GB/T18006.1-2009;处理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量/废弃物总量 居民能源消耗结构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结构比,以沼气池的普及率为测定数据 环保投入产出比当地政府提供相关数据
社会绩效指标是评价旅游目的地(旅游区)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中,家庭关系、社会治安指标反映了扶贫区域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传统文化体现对区域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活方式、对外交流等指标则反映了扶贫区域接纳、吸收外来信息的开放程度;人员素质指标则体现居民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
经济绩效指标是反映扶贫区域“脱贫”最直接的指标,也是衡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最重要的指标. 其中,地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指标反映了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对目的地经济总量的贡献程度,体现了旅游业在目的地的地位;年游客接待量指标体现了扶贫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程度,也表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年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反映了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体现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效果;居民家庭旅游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居民参与旅游活动人数的比例、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投入的比例三个指标从微观层面反映了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体现了旅游发展带给当地居民的受益程度;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反映了扶贫区域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果,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旅游扶贫的潜能和扶贫效果的好坏;恩格尔系数体现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环境绩效指标是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生态文明的传播反映了地区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是生态文明进步的体现;大气、水体、声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生物资源多样性等是主要的环境指标,反映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也是未来旅游发展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废弃物处理达标率、居民能源消耗结构反映了旅游活动及居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主要以农民使用的清洁能源,如沼气池的普及率来测度;环保投入产出比则反映了地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状况.
根据上述各指标要素,选择具体指标测度方法. 测度方法选择重点考虑了以下3方面因素:一是测度方法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即测度方法能很好地代表所要测度的要素,能够准确描述该要素所要表达的内容;二是测度方法尽可能量化相应指标;三是数据的易获取性. 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及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形成了对具体指标的测度方法. 如表1所示.
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9,23-27,29,30],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GB/T18005-1999),固体废弃物处理标准(GB/T18006.1-2009)等,确立了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评判标准. 评价等级采取5级制,10-8分、8-6分、6-4分、4-2分及2-0分,具体评判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标准
表2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标准 要素层评判标准 10-88-66-44-22-0 旅游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旅游地社会治安状况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旅游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对当地对外信息交流的影响旅游对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的影响很高很高很好很大很高很大高高好大高大较高较高较好较大较高较大较低较低较差较小较低较小低低差小低小 地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地区年游客接待量 /%地区年旅游就业人数系数家庭旅游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状态居民参与旅游活动人数的比例 /%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投入的比例 /%旅游促进小城镇建设程度 /%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程度 /%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当地恩格尔系数 /%>12≥30≥5很高≥80≥60≥40≥15≥30<3012-1029-205-4高80-7060-5040-3015-1030-2530-3910-819-104-3较高70-6050-4030-2010-825-2040-498-69-13-2较低60-5040-3020-108-620-1550-59<6<1<2低<50<30<10<6<15>60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的传播空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自然植被覆盖率/%生物资源多样性废弃物处理达标率/%居民能源消耗结构/%环保投入产出比很强国家一级国家一级国家一级≥90显著增加≥80≥10>20强国家二级国家二级国家二级80-90有所增加70-808-1020-15较强国家三级国家三级国家三级70-80维持不变60-706-815-10较弱三级以下三级以下三级以下60-70略微减少50-604-610-5弱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污染<60大幅减少<50≤4<5
本文构建了涵盖社会、经济、环境三层,25个评价要素在内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在指标筛选和测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笔者力求突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亟需解决的农民受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关联等问题. 由于旅游绩效评价内容涉及面广,该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在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及结果计算方面,笔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原因在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类型多,不同的目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评价目标和侧重点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应用这一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目的地实际情况,对相关评价要素进行适当调整,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对具体区域实施具体测度.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对衡量贫困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扶贫效果的判定、扶贫策略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旅游扶贫绩效的测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冯万荣, 赵庆红. 旅游扶贫的受益人群及其受益模式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3(4): 81-83.
[2] 李 佳, 钟林生, 成升魁.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 71-76.
[3] 李志勇. 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双重性与模式创新[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2): 37-41.
[4] 覃建雄, 张 培, 陈 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7): 134-138.
[5] 黄国庆. 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 求索, 2013(5): 253-255.
[6] 隆学文, 马 礼. 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5(1): 74-79.
[7] 张 伟, 张建春, 魏鸿雁. 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5, 20(5): 43-49.
[8] 常慧丽. 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0): 125-130.
[9] 游新彩, 田 晋. 民族地区综合扶贫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 2009, 27(3): 7-13.
[10] 粟 娟. 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J]. 商业研究, 2009(9): 205-208.
[11] 周 波, 李 毅. 广西巴马旅游扶贫贡献率研究[J]. 旅游论坛, 2011, 4(2): 72-76.
[12] 冯旭芳, 徐敏聪, 王 红. 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以锡崖沟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11(5): 91-92, 130.
[13] MANYARA G, JONES E, BOTTERILL D.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case for indigenou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Kenya[J]. 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2006(7): 19-37.
[14] SCHEYVENS R, MOMSEN J. Tourism Geographies: An International[J]. Journal of Tourism Space, Place and Environment, 2008(1): 22-41.
[15] AREF F. Tourism industry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Iran [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 6(11): 4191-4195.
[16] 李 刚, 徐 虹. 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 旅游学刊, 2006, 21(9): 64-69.
[17] 赵伟兵. 旅游扶贫风险性及对策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3.
[18] 杨 颖. 旅游扶贫的机会成本[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19] 程建平. 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5(2): 95-98.
[20] VANEGAS M. Poverty elimination through tourism dynamics [J].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 2012(1): 65-83.
[21] MICHAEL HALL C. Pro-poor tourism:Who benefit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9, 11(4): 553-559.
[22] CAROLINE ASHLEY. How pro-poor is tourism? New practices can reduce poverty[N/OL]. Id21insights, (2009-04-07)[2014-05-06].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090704122546/http://www.id21.org/insights/insights62/art00.html
[23] 张 伟. 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05.
[24] 陈友莲. “旅游飞地”对旅游扶贫绩效的影响及防范[J]. 市场论坛, 2011(2): 39-40.
[25] 陈友莲, 向延平.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概念、类型、流程与重要性分析[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 19(4): 78-80.
[26] 向延平.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调查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7): 655-657.
[27] 向延平.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扶贫绩效模糊评价[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6): 5-7.
[28] 付 英, 张艳荣. 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其启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2(5): 25-30.
[29] 程道品, 何 平, 张合平. 国家生态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2): 28-32.
[30] 李兴江, 陈怀叶. 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扶贫绩效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徽县麻安村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6): 53-58.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Pro-poor Tour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ss Poverty Area
HE Hong1,WANG Shuxin2
(1.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2. Han River Culture Research Centre,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How to measure the pro-poor tour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as become the researching focus. There are lots of research fruit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most of them pay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pro-poor tourism alleviation appraisal. Because of this, it’s necessary to design a comprehensive pro-poor tourism alleviation program including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indicators. This article has constructed index system based on farmer benefiting,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gional living resources and industry’s related effect. It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pro-poor tourism planning, project 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
Pro-poor tour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ass poverty area
(责任编辑:陈 丹)
2014-05-26;
2014-07-15
汉中市科技发展专项计划项目(2013HZZX-16); 陕西理工学院科研计划资助项目(SLGKY14-26)
何 红(1978—), 女, 陕西蒲城人,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王淑新(1982—), 男, 山东诸城人,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F590
A
2095-4476(2014)08-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