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君等
摘要: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基于此,根据目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关键要素,论述了二级学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09-02
1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并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自动化学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做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培养质量的保证尤为突出和重要。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中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以下方面开展管理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提升理念,优化培养方案
自动化学院面向国家的战略性需求和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和两化融合需求为牵引,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具有顾全大局,团队作战的系统思维,自我校正、追求卓越的反馈意识,抵制诱惑,挑战极限的鲁棒素质,与时俱进、最佳决策的驾驭能力,使之成为能在控制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精英人才[1]。
2.2更新教学内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2]。
2.3结合科研项目,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将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通过项目研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贴合工程实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实践,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95%以上来源于生产实际应用和教师科研课题,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由于结合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位论文质量,在学校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比例逐年提高。
2.4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直接影响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教师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到学院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在《自动化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各岗位教师的职责,明确了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奖励措施,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奖项以及实施“自动化学院领军人才支持计划”、“自动化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自动化学院教学名师支持计划”、“自动化学院优秀主讲教师支持计划”等,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
2.5课程竞聘上岗,优化授课教师队伍
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授课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学院大力推进授课教师竞聘机制,经过符合条件教师的报名、试讲、评审、筛选等环节,确定拟聘任教师,实施教学环节优才优用管理模式。
目前,学院已经开展了60余门研究生课程竞聘工作,参加竞聘人员260人次,遴选出70人次担任课程授课教师。此举打破了课程的垄断、封闭局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一个目标,两项培训,三种意识”,即:一个目标是指“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高全院教师德任教能力”;两项培训是指组织“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法培训”及“年轻教师学术水平和爱岗敬业培训”;三种意识是指明确“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为全院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了条件[4]。
2.6构建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将培养方案中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若干门课程加以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群的构建就是为了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学院根据课程相关度,建设了十个核心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建立,教学管理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化。课程群的建立及负责人的聘任,有助于课程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有助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助于课程教师的合理调配。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推进方面实现了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建立层次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基本素质——学科专业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工程研究能力”渐进能力培养理念,是培养具有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
2.7注重信息反馈,严抓培养环节
为严格把关教学实施环节的质量,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教指委专家,从课程竞聘到授课过程,学院领导与教指委专家动态跟踪教师的授课质量,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经学院讨论以最短的时间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学院聘请学校5名督导作为学院教师课堂授课监察专家,通过校督导及学院教指委专家的信息反馈,学院能够全面了解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动态状况,为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观摩,提升教学水平,总结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支撑。通过对教学环节反馈信息的梳理并采取相关措施,学院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5]。
2.8结合就业需求实践,建立校企良好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为扩展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提高工程实践环节的实践质量。在培养过程中大力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定向培养、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等方式,着力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为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展望
二级学院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根本。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实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学会创新方法,全面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其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细致、艰苦、持久的工作,不仅要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且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学术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立君,于鑫,田凯.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风险管理研究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
[2]兰海,许伟,于立君.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1).
[3]许伟,于立君,兰海.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规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
[4]汤晓蒙,詹春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5).
[5]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