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艳萍
摘要:以翻译实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俄汉语语义对应关系,从而得出翻译实质乃为语用等值,而非语义等值,并通过对俄语俗语、谚语的翻译实践,进一步分析语用等值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语义;语用;语义等值;语用等值
中图分类号:H35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156-02
一、翻译的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什么? 英国的卡特福德下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原语)的篇章材料被与其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篇章材料所替换[1]。美国的奈达称:翻译是指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2]。这里提到的等值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准,然而,究竟是语义等值还是语用等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是语用等值。翻译的实质是努力创造出一种和原作完全等同的译作[3]。这个译作不是为“替换”原作而存在,而是完全“取代了”它。这里所说的“完全等同的译作”其实就是语用等值的译作。因为译语与原语只有在语用方面能达到等值,语义方面则不可能。
二、俄汉语语义对比
俄汉语千差万别,总的说来,两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对应从翻译的角度看,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一)1对1
即原语中的词汇单位在译语中只有一个“对象”,它们在意义、色彩上完全等值或基本等值。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可以互相对译。这类词汇单位通常都是单义词,它们在词汇中所占比例不大。多为科技用语、专有名词、地理名称及其他单义词,如:俄罗斯Россия;莫斯科Москва;列宁Ленин;氢водород;对数логалифм;艾滋病спид等。
(二)1对多
即原语中的词汇单位在译语中有若干个对象,此类词大多是多义词,在总词汇中占很大比重。译者需根据上下文在众多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一些看似对等的语义单位在词义范围的广狭上、色彩的有无轻重上还是千差万别的。如:
1.俄广汉狭
дяда: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夫
невестка:儿媳、嫂嫂、弟妹、妯娌
нога:腿、脚
рука:手、臂
волосы:毛、发
жарить:炒、煎、炸、烤
играть:吹、拉、弹、拨、奏
земля:土地、泥土、地平线、地球
2.汉广俄狭
爱人: муж, супруг, жена, супруга, милый, милая
车站:станция, вокзал, остановка
来到:прийти, приехать, прилететь, прибыть
马车:телега, дрожки, экипаж, арба, повозка
(三)1对0
此类词多为表示该民族特有事物或科技新术语的,在另一民族中无对等物,当然在另一语言中也就没有对应词。引进的外来词译得好、在译语中扎根,便也成为译语词汇的一部分,1对0便可能变成1对1。如:сарафан(俄罗斯妇女套在衬衫外面的无袖长衣,又译萨拉凡)、именины(命名日)、святки(圣诞节节期)、дума(杜马)、самовар(俄式茶炊)。汉语中的豆腐(доуфу)、粽子(Цзунцзы)、武术(Ушу)、气功(Чигун)、麻将(Мацзян)、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在俄语中也没有对等物。
由此可见,追求语用等值才是翻译的真正实质。语用等值翻译是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的。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内容,以最贴近的等值译语再现原文内容,以达到语用等效。这一点在谚语、俗语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俄汉语成语在表达概念和形象、比喻和联想、民族特色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就使谚语、俗语的翻译成为一项既艰难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三、语用等值在俗语、谚语翻译中的体现
为了达到语用等值或者说语用等效,笔者总结了谚语、俗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一)语义语用皆等值
即两种语言中的俗语、谚语的比喻载体和所要传达的寓意完全一致,如:
1.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рыбу ловить.浑水摸鱼。
2.знать, как свои пять пальцев.了如指掌。
3.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
4.подливать масло в огонь.火上浇油。
5.гром среди ясного неба.晴天霹雳。
6.идти в огонь и в воду.赴汤蹈火。
7.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
8.Капля и камень долбит.水滴石穿。
(二)语义不等值、语用等值
即两种语言中的俗语、谚语的比喻载体不同,但所要传达的寓意完全一致,如:
1.Убить двух зайцев одним выстрелом.一箭双雕。
2.Садиться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ульями.脚踩两只船。
3.Сор из избы не выноси.家丑不可外扬。
4.На воре шапка горит.做贼心虚(译成“贼头上的帽子着火了”令人费解)
5.Насилу не быть милу.强扭的瓜不甜。
6.С кем поведёшься, от того и наберёшьс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Чужая душа——потёмки.人心隔肚皮。
8.Глаз вернее уха.百闻不如一见。
这种翻译方法也有弊端,第一是原文的形象消失了,异国情调没有了,第二是有时两国俗语、谚语貌似寓意等值,但细究起来却有一些差异,如:метать бисер перед свиньями.一般译为“对牛弹琴”。该俗语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第六节:“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由此可见,译成 “对牛弹琴”不尽妥当,因为牛只是听不懂而已,而猪却要践踏珍珠,还要咬人,所以要采取以下笔者阐述的“移植”法,译为“投珠于豕”更为准确。
(三)移植法
即将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创造性地移植到汉语中去,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保留原文生动形象和寓意的移植法将会越来越被广泛采用,这种移植法归根结底还是追求语用等值,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既可以保持异国情调,又可以丰富汉语表现法,这需要译者的创造性的移植技巧,移植巧妙的俗语、谚语可以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融入汉语中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适当加工,可以采取对偶式、歇后语式、四字词语式、排比式、押韵式以及其他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适当地加以注释也未尝不可。如:
1.Москва не один день строилась.
莫斯科建成,非一日之功。
2.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
带着茶炊上图拉——多此一举。
3 .Ехал в Казань, а попал в Рязань.
本要去喀山,结果到梁赞——事与愿违。
4.Язык до Киева доведёт.
靠着舌头问路行,总能到达基辅城。
5.Не всё золото, что блестит.
闪闪发光物,未必尽黄金。
6.Красна птица пером, а человек умом.
鸟以羽美,人以智俊。(鸟美在羽毛,人美在智慧。)
7.Дружный табун волка не боится.
群马不怕狼,团结有力量。
8.В поле за ветром не угонишься.
田野追风,劳而无功。
这种译法灵活巧妙,不拘一格,保留了原语的形象,用汉语中的通俗易懂的多种手段表达,使读者借助于熟悉认识陌生,中洋结合,值得提倡,当然,它需要译者长期的钻研与思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一蹴而就。
四、结语
通过对俄语俗语、谚语的大量翻译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采取哪种翻译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含义,既要做到不拘泥于原文内容,又要以最贴近的等值译语再现原文内容,以达到语用等值。这是一个具有广阔研究空间的议题,是永无止境的研究方向,未来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育伦.俄译汉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蔡毅,靳慰然,曹书勋.俄译汉教程(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3]蔡毅,孙桂芬.俄译汉教程(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