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丽
摘 要: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兴趣导引法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在兴趣激发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方式,在完成对知识认知的同时,获得“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兴趣导引;任务驱动;交流研讨
兴趣点教学是相对于单一的偏重知识点的教学而言的,它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和课程标准,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时间、空间和活动,引导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进而逐步使学生“会学”“学会”“学好”。
一、教材分析
必修二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拓宽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从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出发,分别从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品引入,将乙烯和苯的结构、性质、用途展开,并引导学生了解他们更为广泛的应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存在和用途,具备少量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但是,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认识,对于乙烯和苯的性质及用途更不了解。
鉴于以上两方面,制定学习目标、重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和讨论,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认识石油的炼制和煤的干馏,了解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并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
2.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研讨认识乙烯和苯的分子结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形成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重点:1.乙烯的性质。2.苯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难点:1.乙烯的加成反应。2.苯的分子结构。
突破方法:
1.通过动画演示和迁移应用,让学生认识加成反应的实质。
2.通过性质实验和资料解读,发现苯分子中特殊的共價键。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兴趣导引法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在兴趣激发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方式,在完成对知识认知的同时,获得“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四、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石油炼制和煤的干馏的原理及目的。
2.认识乙烯和苯的结构,能写出其结构简式。
3.区分乙烯和苯性质的差异,能书写乙烯的加成反应和苯的取代反应的方程式。
教学过程,通过三个兴趣引导展开三个学习任务环节:
导入:雾霾天气与化石燃料燃烧的关系,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任务1:认识石油炼制和煤的干馏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66~67页。
石油的炼制和第70页。
煤的干馏,并通过小组讨论能回答下列问题,结合学案要求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整合。
1.石油的成是什么?其中含有哪些元素?
2.什么叫石油的分馏?通过分馏可以得到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什么是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目的分别是什么?
4.煤的成分是什么?其中含有哪些元素?
5.什么叫煤的干馏?了解煤的干馏的产物和用途。
6.干馏与蒸馏(分馏)的区别是什么?
■
结合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
过渡:从石油裂解气中的乙烯入手,指出“目前,世界上已经将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通过展示乙烯的各种用途的图片,激发学生认识乙烯的兴趣。
任务2:探究乙烯的结构与性质
环节1.介绍乙烯的物理性质,通过分子结构模型认识乙烯的结构特点——碳碳双键。
环节2.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乙烯的化学性质:可以燃烧、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提出加成反应的概念
环节3.通过动画演示和迁移应用巩固加成反应的实质。
最终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通过新闻链接,认识苯的危害,同时给学生介绍苯作为化工原料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认识苯的兴趣。
任务3:认识煤的干馏产品——苯
环节1.展示实物苯,以及简单探究实验,得出物理性质。
环节2.给出苯的分子式,让学生大胆推测其结构式。
环节3.实验探究:能否使溴水褪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资料阅读,明确苯的分子结构。
环节4.进一步认识苯的性质,尤其是苯与硝酸的反应,了解苯的用途。
难点在于确定苯的分子结构,处理方式如下:
资料1:凯库勒在1866年发表的“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环状闭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单双键交替形式。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苯不能与酸KMnO4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此外,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
以上事实推翻了苯分子凯库勒式的说法。
资料2: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的键长为1.4×10-10m,键角为120°,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然后进一步去理解苯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了苯难加成易取代,如苯的硝化反应。
完成以上内容的学习后,学生就认识了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学案要求,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三种烃的知识整合。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和听课收获在学案上完成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
■
当堂检测:(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课堂收获。
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题编号:pt20130150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
?誗编辑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