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彩霞
摘 要:“凤头豹尾”法,开篇要美丽精彩,犹如“凤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结尾要刚健有力,犹如“豹尾”。
关键词:凤头;豹尾;开门见山;修辞;引用
元代文人乔梦符论“乐府”的章法时,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凤头豹尾”法,即文章开篇要美丽精彩,犹如“凤头”,结尾要有力刚健,犹如“豹尾”。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这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试作文,篇幅短小,更应重视开篇与结尾的设计。
一、“凤头”艺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应试的高考作文,好的开篇也是成功的一半。“鳳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精美,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开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最为重要,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现就例文谈谈开篇的常见方法:
1.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应试作文有别于文学创作,时间有限,篇幅有限,不允许信马由缰,不加节制。开门见山是一个好方法,一打开门,就看见远处的山峰。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行之有效。如:
例文1: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后母的三巴掌》)
例文2:
外婆的、妈妈的、我的,三本存折,三个故事。(《三本存折》)
例文3: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里,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教会学生开门见山的作文方法,既避免因扯远而浪费了文字,为有限的篇幅留下更多的空间,又紧扣文题和主旨,避免跑偏,让阅卷教师一目了然。
2.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巧用修辞,形象生动,既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能展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如:
例文1: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拷问灵魂》)
例文2: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寻真记》)
例文3: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片片分散。(《春的眼》)
修辞手法的种类较多,但使用时应讲究相应的技巧和方法。修辞与文体密切相关,散文、记叙文之类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议论文、随感之类多用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巧妙而又贴切,文章字字珠玑,形象生动,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能彰显作者良好的文字基本功和丰厚的知识积淀。
3.广泛引用,尽显内涵
文章开篇恰当引用名家名言、俗语格言、古诗词名句等,行文自然,情文并茂,说理精辟,凝练深刻。如:
例文1: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这句诗时,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陶醉》)
例文2:
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的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例文3:
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引用的内容丰富多彩,议论文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如上文第二、三例;记叙文、散文则多引用歌词、诗句等,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如上文第一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不一而足。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在文章的开篇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用以激发阅读兴趣,增强感染力。如:
例文1: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我快要死了”这一悬念紧抓读者,促使其阅读下文,追根溯源。
例文2: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是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哥,是捡来的吗?》)
这里巧设悬念,都说“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哥是捡来的,这一开篇引起了读者对“哥”命运的关注。
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既可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又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此外还可以抒情开篇,拨动读者的心弦;以议论开篇,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用故事寓言开篇,给读者以新鲜感;用镜头式开篇,展示风俗画面等。
文章开篇的写法多种多样,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可几种方法兼而用之。具体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篇方法,“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二、“豹尾”艺术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从而升华情感,深化主旨,收到如较好的写作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的发展、经过叙述完毕,文章随之收尾。
例如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相应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例文:
开头:“海鸥”选择了暴风雨;“老人”选择了与大鱼搏斗;“简·爱”选择了爱;“赤兔马”选择了诚信。我问自己,你选择了什么?我有些迷惘,于是我开始到生活中寻找答案。
结尾:我选择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海鸥”,告诉“老人”,告诉“简·爱”,告诉“赤兔马”,我那简单而又慎重的选择: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因为我知道,我的棱上有诚实,有正直,有上进,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愿被磨掉的东西。(《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开篇提出疑问“我问自己,你选择了什么?”结尾“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因为我知道,我的棱上有诚实,有正直,有上进,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愿被磨掉的东西。”一首一尾,遥相呼应,不仅强调了文章的主旨,还使全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在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三言两语点明主旨。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特征。有点睛,文章便生动形象,不点睛,便呆板平滞。
例文:
突然,有人湿淋淋地爬上船来,定睛一看,竟是那艄公,他将一个背囊抛到我身边,大声道:“年轻人,我给你把‘诚信捞回来了。记住,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能抛弃‘诚信!”我惊喜交加:“你是……”他朗声大笑:“我就是‘诚信,诚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啊!”
文章结尾的设计,别具匠心,那句“诚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啊!”更是一语中的,卒章显志,启人深思。
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畫龙点睛的作用。
4.含蓄深刻,启发联想
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此外,结尾还可以采用发问形式,给人思考的空间;也可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等。
虽然“文无定法”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但探索一些章法、一点技巧,会使你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文章如何开篇与结尾,方法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应试作文力求“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教师教学时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誗编辑 刘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