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数学教学中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

2014-05-10 22:52常晋珉
新课程·中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三中学生教学内容

常晋珉

学生进入高一,初学高中数学就会碰到集合、函数,这些知识点概念多、逻辑推理性强、难度大,学生一接触这些内容就出现了分层现象。虽然下大力气在高一阶段就认真抓好数学的起始教育,但学生到了高三阶段还是克服不了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高三數学教学中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进行探究、思考,以期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懂而不会”面面观

1.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听老师讲某个内容时很专注,精力也很集中,教师与学生过程交流时学生频频点头似乎明白并有了自身的理解。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时心理上的明白,也就是学生自身理解的“懂”。

2.高三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懂而不会”,因此备课时特意注意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环节中就会对学生理解的“懂”进行及时检验,在要求学生回答时,学生往往回答不完整或是不全面甚至理解有误。

3.“懂而不会”出现在课堂外的作业检测中,学生在写作业时会碰到无法下手的题目,试题做了简单变化学生就束手无策,找不着切入点。这一环节反映了学生表现呆板,只会“照着葫芦画瓢”,缺乏变式,缺乏数学思维。

4.教学内容完成了一个单元和一个模块后,都会对学生学习内容作检测,检测结果发现“不会”现象更加突出,其实教学中“懂”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错误的体验,学习中学生只关注教学内容是什么,所谓的“懂”也就是了解了教学内容“是什么”,并不深入探究所学内容的“为什么”,可见“懂”到“会”还有很远距离。

二、“懂而不会”的成因

1.新课程改革前,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法,只顾“一言谈”,关注学生不够,这是导致学生“懂而不会”的直接原因。

2.学生的差异性大,我们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主动性差,学生以动脑为主,很不愿意动手,缺乏教师的教学讲授内容和课本内容“为什么”的探究,体验式学习不足。

3.高三数学总复习时,知识联系深,能力要求高,内容难度大,客观上造成贫困地区学生结论性的“懂”过程性“不会”。

三、“懂而不会”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改过去的备课法,做好每节课堂教学设计,从导入、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到课外作业布置的策划设计,着眼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内容生活化设计,实现练习实践化和背景趣味化。

2.教师要面对生情,认知区域差距和学习环境差异对学生本学身学数学的影响,在俯下身去关爱学生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过程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3.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做到教学有序紧凑、有针对性。准确定位学生,着眼高考,在试题上进行取舍,降低难度。

4.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准确定位、强化练习、举一反三、细读教材、把握主线、按块整理、有机整合、用好教辅、反思改进,主动克服“懂”而不会。

事实上,真正的“懂”需要学生从先考量对懂的理解,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教学中的责任感,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对“懂”的理解,走出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懂而不会”的怪圈。

(作者单位 云南大理南涧一中)

?誗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高三中学生教学内容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高三·共鸣篇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把高三写成诗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