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法中建构还原学生的阅读经验

2014-05-10 22:52鲁明儿
新课程·中学 2014年2期

鲁明儿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自我体会、自我感悟,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意蕴却很深刻,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来达到教学的目标?采用体验法来建构还原学生的阅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学;体验法;阅读经验

《桥边的老人》虽然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主要为学生搭建学习和思考的平台。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参与其中,并能真正领会作品的宗旨。采用体验法来建构还原学生的阅读经验,是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也才能真正落实“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一、情境体验法——延迟介入文本,还原生态研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者,更自觉地去吸收知识。好的学生并不是我们“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桥边的老人》情境导入之一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战争音乐和炮火场面的图片,提前让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情境导入之二是学生表演片段。这些表演片段与课文内容连接起来,为理解主题起到铺垫作用。

导入之一:战争已离我们远去,现在的学生无法读懂战争之下的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基于这种教学现状,我采取战争音乐和反映战争的图片滚动播出的形式让学生进入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在配以以下文字:纷飞的战火,血腥残酷的战争情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战争之下的人们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那如果是大战即将来临之时,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又是怎样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导入之二:读完第一节,我们不免为老人的命运担忧,现在我们通过学生表演进入情境之中,从而体验老人当时的心境。注意仔细聆听,慢慢体会。

学生的表演虽然简单,然而语言的朗读、肢体的表演已经充分传达出对这部作品的认知与理解。无论是表演的同学,还是看表演的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意蕴。

这种情景体验法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对话体验法——挖掘文本原态,还原体验历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桥边的老人》的教学运用对话体验法,其倡导了两层意义上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对话、教学对话;二是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显然,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应通过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阅读对话。这样会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教学对话中,还原体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针对《桥边的老人》这一文本的特殊性,只要抓住以下两个问题,就能提纲挈领。

问题一:作者海明威叙述简洁,要求我们阅读时要有想象力——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哪些词语蕴涵丰富的含义?

问题二: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烈的主观感受抓了这样几个词语:

第一:微笑。放在最后有强调的作用。而且这里透露出老人对故乡浓厚的情感。透露出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沉浸在对故乡的温暖回忆之中。

第二:最后。这个词语意义丰富。因为老人热爱故乡,他不愿意离开故乡,更不愿意离开他那些心爱的动物,但是战争迫使他失去了一切。“最后”把那种不愿意离开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透露无疑。

第三:只是。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有学生抓了这个词语,但他无法分析清楚这词的含义。

于是,我把这句话抄写在黑板上——“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句话我让学生读了很多遍,让他们反复感受这句话的内涵。直到他们认为文中的“只是”这个词语最富有情感,读的时候最能引起共鸣时候,我们才停止朗读。

“只是”这个词语含有老人的“怨”与“冤”,老人既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偏偏卷入战争中,显示战争的残酷性。为什么要毁了老人这种简单的生活要求,这是对战争的控诉。

……

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也是众说纷纭。但也是在这种争论中,让学生的思考力变得更强。

想法一:老人没家,动物是他唯一的依靠。

想法二:老人关心动物,体现出老人的善良,更反映出这么一个善良的老人却要遭受战争的炮火,体现出老人的无辜和战争的罪恶。

想法三:老人总在问“怎么办?”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老人把动物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这种对话体验法,借助于学生的主观体验,让学生进入文本,领悟文本。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理论引导,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更高一层。

三、改写体验法——彰显文本价值,还原体验心得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改写体验的方法,真正让学生以体验法进入老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作品。

生1:我应该留下吗?不!留下意味着死亡。我还是随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罗那吧。也许那儿会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边我没有熟人,没有熟人。我该走吗?走吧,走吧。不,不,我应该留下,留下陪着我的家乡一同遭受残酷的战争,我的亲人——猫、羊、鸽子,不知道怎么样啦?

生2:这些都是什么,我还在等待……等待。和他们去吧!拖着我疲惫的身躯,跟着众人走吧!不!我的猫!我的亲人。但……还是,不,我要留下来,我不要苟活在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顾动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与上帝指明的意愿同在。死去吧!

生3:我只想和我的动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现在却在这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天哪!我七十六岁啦。我走不动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谁愿意搭理我这个无家可归又衣服尽是尘土的老人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写体验法,让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更能讓学生明白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从而体会到海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正义,而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体会小说的悲悯情怀。

如何展开课堂教学,如何使得课堂教学高效,让学生学有所成,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是当务之急。我用三种体验法来完成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还原体验心得,挖掘文本内涵,彰显文本价值。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誗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