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伊玲
摘 要: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也更加普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教学工具,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将刻板内容形象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显著。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对打好学生的数学根基至关重要。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主要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滥用、乱用,无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好钢用在刀刃上”“巧干+苦干才能出高效”,接下来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
一、信息技术“滥用”之源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选准教学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如果滥用,结果却会适得其反,影响数学教学。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热闹、活泼,滥用信息技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往往如走马观花,教师只注重课件的播放,学生的注意力大都放在图片上,根本没有机会沉下心来思考,结果得不偿失,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目标是首要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忽视了真正的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巧干”之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直观展示,激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深奥、枯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只有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在愿学和乐学的时候,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形象演示,突出重、难点
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分数的意义、体积与容积、圆锥的高、圆柱的高、圆周率、圆的周长、半径等等概念,仅仅依靠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同时把文字、线段、声音、图片、动画等信息在同一时间内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使静止的文字符号变得鲜活起来,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使直观形象的概念定義公式变成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比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部分概念时,运用多媒体特效把具体的物品简化成抽象的数学图形,接着在圆柱的图形中演示出圆锥的形象,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圆柱与圆锥的具体区别,这种直观形象的演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动态推导,激发推理
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推理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概念定义的动态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使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概念、定义、公式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再现,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定义、公式就不能机械地理解记忆,在设计的推导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关注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尤泽任.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张晓祥.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初探[J].青年科学,2010(01).
[3]顾琳,侯敏洁.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