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德军
摘 要:在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从生理角度锻炼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能较好地缓解、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纠正心理缺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教师应该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健康成长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心理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成长中的困惑,预防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结合体育锻炼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活动所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从事其他活动中很难获得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和陶冶作用。如,进行长跑练习时,学生要克服内心的紧张、身体的极限、信心不足等因素,还要克服气候环境、外界因素干扰的影响等。在教师的严格训练和积极鼓励下,学生通过反复实践,体会克服困难的乐趣,能逐步形成在困难面前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
二、利用体育活动特有的社会环境,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它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孤立,不分学习成绩、不分年龄地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这样一来,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每一个动作技术,不是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参与者的模仿练习中,就是在学生间互相讨论自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因此,在活动中时时存在着对动作技术正确与否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和标准性,而且也是主动性沟通、注意力集中性沟通和信息交流性沟通的典型体现。所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交际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3.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集体项目里,每个队员在其担当的角色中,能否很好地各尽其责,是评价其与同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体育运动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行为,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就变成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将这种行为能力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就可以了解到自我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真实情况的反映,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
三、利用多元主体评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是体育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学习和仔细思考的。正确适宜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评价
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自我心理的暗示下,学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参与情况和学习心态,使情绪的稳定性得到加强,减轻、消除因害羞练习失误或害怕而产生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程度。这种评价重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的胆怯、自卑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
2.相互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是发动学生从各方面互相帮助的一种方法。这种互评,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间互相督促、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接纳,促使学生心灵思想的碰撞与情感交流,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评价
当学生练习某个动作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取得某一微小的进步,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手势(竖大拇指)或点头示意。这些带有激励性的身体语言式的评价,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对教师产生信赖,对知識、技能产生兴趣。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要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学困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
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就要有效地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