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传承性

2014-05-08 04:45文/闫赟
新课程·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启发式因材施教新课程

文/闫赟

摘 要: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但也同时强调,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也不能丢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启发式;因材施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新颖实用的要求。但有的教师为了创新、为了与示范课接近,而不顾学生、文本的特点,使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上了表演课或者作秀课,看起来花样很多,但实际的效率十分低下。这其实是没有做好一些习惯性的好的教学方法的传承的工作。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理念无疑最适应新课程教学。

新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更充满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学时,全面贯彻生本课堂理念。而启发式教学在不断纠正我们的偏颇,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趣因素、审美因素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达到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维的高山、人格的高山的目标。

因材施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在今天,仍然被广大教育者所青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新课程强调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发展趋于多元化,更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材施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等发扬学生的优点,查找差距,弥补缺点。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理,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他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教学相长不是针对教师而言,也不是针对学生而言,它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这一过程的平等性之中。新课程有几个主要的变化:教室变为学室,教室已超越了教的思想局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生活的场所。讲台变为展台,高高在上的讲台再也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学生自由表演的舞台。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起点。教师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一名学习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是一名小老师、小学者,他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公之于众,与教师、同学共享资源,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新课改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一定必贤于弟子,只是师得道在先而已,是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

重在思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和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质疑问难,认为提出发现问题是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脉相通的。

新课改,改什么?看似内容庞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样板课,似乎过去的教学一棍子打死还不解恨。落后的教学方法是得改,落后的育人理念是得改,但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光彩夺目,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所以,仍然要做好传承和发揚。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启发式因材施教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