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维
摘 要: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如何同家长进行沟通,尤其是同“问题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是转化“问题生”的关键。归纳、分析近几年同严重违纪的“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的经验和教训,以为转化“问题”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违纪;家长;沟通;经验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的因素不仅与教师、课程设置及硬件有关,也与家长的素质有关,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呢?本文试图分析、归纳几种同“问题生”家长沟通行之有效的技巧。
一、先扬后抑法
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辈、爷辈宠爱,甚至溺爱。当他们在学业、行为、心理、生理或情绪上存在某种偏差与不足,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和法律。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家长长期的溺爱和放纵是分不开的,而且这样的家长很护短。当然,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要在此基础上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配合学校帮助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
班主任家访时,切忌一进门就滔滔不绝地大谈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告学生的状,相反,对学生的成绩和长处闭口不谈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样易激起学生家长的怒气和反感,不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甚至导致家长对孩子失望而放弃。
二、共情法
在心理健康咨询中,共情就是咨询者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来访者的内心感受,达到对来访者境况心领神会的地步。这种共情法可以在和“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有些问题如厌学、早恋等非理性行为,做家长的也深恶而痛绝之。很多家长采取粗暴的强制手段,也有少数家长听之任之,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无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校教育。束手無策的家长有的是主动向班主任诉苦,寻求帮助;有的家长在知道内情后是被动寻求帮助。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需求帮助的,班主任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倾听“问题”学生家长的诉说,用眼睛去关注,适时地用言语和非言语作出反应,以示理解和同情。在取得家长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才有助于家长的紧密配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相反,我们班主任同问题学生家长没有共情,对其诉求没有关怀之心,或一味从自己角度大谈特谈一些空洞的道理,将会使家长感到失望而最终放弃对孩子行为偏差进行矫正。
三、就事论事法
学生在校违纪如打架斗殴,特别是造成人身伤害需要赔偿时,就需要双方的家长出面才能解决。将斗殴学生双方家长坐拢到一起,就事论事同他们沟通,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打架致人伤害,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调查清楚,并及时果断地提供救助。在报告给家长时,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对伤人者不宜批评指责过多,在惋惜遗憾中提出担责要求,以求得家长的理解和担当。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对伤人学生进行定性评价,招致家长的反感,而使沟通陷入僵局。
在积极救助受伤学生的基础上,同其家长沟通时,首先要表示同情和安慰,使其在内心接纳班主任,感激班主任的工作。为防止受伤学生家长产生伤人学生一贯欺人的误解,也要就事论事,点出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沟通对接下来的赔偿处理就容易多了。
四、商讨法
有些学生家长尽管他们自身的素质不低,对孩子的秉性也比老师掌握得更加全面,但是由于常年忙于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当他们从老师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孩子成了问题学生时,首先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惊讶,他们不愿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糟糕境况与自己的优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们在心里很难接受他人的建议。如何同这样的家长沟通呢?如果将这样的家长置于同老师平等的地位,以商讨的方式来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往往会行之有效。
在同那些自身素质较高的家长沟通时,我们班主任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虚心地听取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描述。对于孩子现在出现的问题,要主动征询他们的教育措施,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家长进行商讨。
我们在同其交谈时,应不时地对于他们过去取得的成绩进行赞赏,对他们现在的处境表示理解。对于这样的沟通方式,那些较为自负的家长易于接受。
五、他山之石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有些“问题”学生家长,我们班主任一对一地苦口婆心劝导,有时候效果还不及一个优等生家长的育子经验更有效。请一个转化生的家长来现身说法,对他们震动很大。究其原因,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背景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在沟通上难免出现理解偏差。而同为学生的家长,他们的经验往往更有说服力。
而且,班主任在肯定优等生和转化生家长经验的同时,要唤醒“问题”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发展前途的重要性,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对比中觉醒,在竞争中承担起责任。如此通过他人之力,会轻易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总之,我们班主任在同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有心人,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