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对教育的启示

2014-05-07 09:08
未来教育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君子孔子集体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彭鹤立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教育永远在培养不同的生命个性,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在于培育和成全,在于它应该让人获得自由与和谐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目标从三个层面对“育人”提出了要求。一是个体,以人为本,实现人的素养全面的提高;二是人伦,即处理好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关系;三是全体,即学校整体呈现的有序、和谐的氛围和局面。“和”是这三个层面要求的归依——以和为贵,既是目标诉求,也是过程和方法。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望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中发表如此宣言。打开一部《论语》,我们看到了充满“和”之智慧的孔子——温和、平和,对生命充满尊重和喜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论语》中“和”的智慧正辐射了个人、人伦、整体这三个层面,它为我们统一、和谐理念的形成,为教育提供了启示。

启示一:培养学生树立谦和做人、处事的态度,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这是个人层面之“和”。个人层面,或者叫自我层面,注重的是个人的气度与修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威严”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外表的这种温和,合乎其内心之“中和”。钱穆先生说:“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气貌之间,而可以窥见其心地修养之所至。”孔子的言行体现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温雅与谦和是一个人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温和的外表必定是内心有爱、有温情、能安定的外现。《论语》中反复提到了忠、恕、仁、爱等,我们对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可作如下引导:

一是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首先要与人为善,有一颗善心、仁心。其次是学生在交往融合中能将这种爱推己及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的大、中、小学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处于家庭之爱的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的心理情结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者,应抓住此教育契机,培养其爱护关心他人之善心、善举。这也正是孔子所强调的“达己达人”、“推己及人”。

二是培养学生形成襟怀坦荡、诚实守信的品格。怎样让学生在犯错时能更自觉地修正错误,而非老师强制教育?孔子重视羞耻心,“行己有耻”,有了羞耻心,才能实现个人行为修正的自觉自愿。《论语》中还启示我们应慎独,慎独是加强个人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也是重要的方法,即能实实在在做人,人前人后行为一致,思想上洁净,行为上坦率,并且能常自省。有羞耻心,能慎独,这两点提醒我们需加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班级的后墙上放着一块白板,我们称之为“自省园”。意在倡导大家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自觉自愿地去改正。哪位同学犯错了,就自觉地将自己的反思贴在那儿,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也是在接受大家的监督,直到认为自己不会再犯类似错误的时候才将反思撤去。这种做法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们内心的自我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一种内因,是一种自我产生的修正自己行为的愿望。直面错误而不是文过饰非,他们内心更加坦荡,也因为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而变得更加诚实、守信。

三是引导学生安定、安静、安心。有羞耻心,能慎独,充满爱与温情,重修身,常自省,我想此时个体大概才能获得“心安”。难怪孔子会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一定会带来外貌动作的舒畅安定。“君子不忧不惧”,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有了这种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意志,从而安安静静地读书、修身,追求内心的完满、富足,而后就会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一种至高至善的追求,一种对人格不断完善的自觉自愿。所以,温雅与谦和既是个体内心修养的外现,更是道德修养的目标。这是“和”对一个人内外双向的要求,更是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深层次的要求。

再者,当一个人有了谦和的心态,才能真正自觉地做到“见贤思齐”。谦虚谨慎,多发现自身不足,多向他人学习,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也才能促进个体间的和睦相处与团结、合作之风的形成。

启示二:培养学生树立平和、喜乐的心态,形成理性、中和的行为,加强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这一点更强调一个人内心的理性与信念。前面提到能“安之”,还应“乐之”。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是更高的境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当君子心中能始终保持这种安贫乐道之“乐”时,内心会更加平和,这是一种理性的表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能安然于贫困中,能为内心的理想坚守,不怨天,不尤人,甚至在贫困中自得其乐,何其难能可贵。

在孔子身上,这种平和还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的理性与中和。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亦说:“过犹不及”。人不要固执、孤僻,行动上不要走极端。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行为践行了折中平衡、不偏不倚。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无论“狂”之超前,还是“狷”之停滞不前,都为孔子所不取。孔子是个“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仁者,并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懂得顺时变通之“和”。孔子还说:“君子不器。”(《为政》)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他们能上能下,能在任何位置上做最适合这个社会的人。社会需要,可以指点江山发挥才能;生不逢时,亦能不辱使命并和谐生活。所以此“和”是个体内心与这个世界的高度和谐。也是今天倡导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体现,是我们人生追求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

这就启示我们对学生作如下方面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不唯物质利益所求,不被外在的物质力量所左右。尤其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应培养他们能安贫乐道,与生命保持和谐的心态。

二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行为。针对情绪上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强调此“和”——不狂不狷。不轻易满足,也不轻易自卑;不轻言放弃,也能不自我否定。当理想追求与实际不符时,还懂得顺时变通之“和”。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态,做真正“不器”的君子,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保持喜乐、平和的心态。一方面,我将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启发学生“假如是我会怎样”的思考;另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上,我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再给予引导和修正,收到了良好效果。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青春教给我们的——像是赋予普通人一根魔法杖,让他自如应对生活中所有的困境与磨难,不再唯唯诺诺,不再逃避现实。我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位都有能力让眼泪化为动力,去灌溉前方所有的崎岖,并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时光似乎在磨难背后也蕴藏了无限的温柔,只要学会用一颗积极的心、乐观的心去面对,去超越。”

启示三:培养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整个集体的有序、和谐。

此“和”以个体本身之“和”为前提,以人伦间的和睦相处为归依。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同中有异,是“天下大同”。

“和而不同”,是君子所为,这就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本体”与“群体”。首先是看到自己对自己的意义,即“认同本体”。现在学生往往过度追求外界的认同赞许,而缺乏真正有效的内在动力。看到自己的成长,在正确评价自身基础上给出自我发展的动力,看到不断完善的自己,这才能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看到自己对他人的意义。“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出发点,当一个人能看到自己对亲人、对周围人的意义时,其心志便扩大了。“入则孝,出则悌”。对亲人至爱,对社会关系中的他人施以尊重,做到推己及人,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而促进集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中学生普遍是独身子女,缺乏“悌”的情感体会。学校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逐渐做到《论语》中提到的“能群”、“友义”,建立和谐、共荣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见义勇为”,以此来塑造民族精神。最后是看到自己对集体、社会的意义。《论语》中多次提到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处理,特别是孔子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就要求个体看到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并生发出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怀天下。

有一次,班上来了一位京籍学生,该生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在集体生活中不太考虑他人感受,比如大声说话,行动自由散漫等。久而久之,大家对她变得冷淡、进而疏远,而她也因为孤单而内心压抑。有一次,她委屈得躲在卫生间哭了。得知这一情况,我帮她分析了原因:一是她唯我独尊,没有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没有从细节上考虑他人感受;二是她没有弄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意识淡漠。随后,我从两方面改善这种状况,一是让她在办公室学习,暂时离开令她感到压抑的教室;另一方面和同学们作了一些沟通。通过这些引导,同学们渐渐接受了她。等她情绪稳定后,我和她做了一次长谈。不经意说出了她和同学们相处的一些场景,请她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使她认识到自己对于集体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后,她在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她甚至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下了她对同学们的歉意以及对这个集体的承诺。她还悄悄地给班级添置了一盆绿植。

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是促使个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重在成员能力的搭配和作用连接,将个人智慧逐渐转变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智慧和力量。个体与集体的发展离不开适度健康的竞争和有效的合作。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需倡导竞争有序、竞争有度。这也是与前面提到的培养学生健康开阔的心胸、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偏不倚的行为相一致的。正确竞争,不狭隘病态,无论生存境遇如何,无论竞争压力如何,都能乐观坦然;当竞争带来冲突时,学生亦能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达成孔子所强调的中正之“和”。

三是差异与认同的关系。当不同个性、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在相处中出现了差异、碰撞甚至矛盾时,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包容。学校教育不是为了追求统一、一致,而是为了实现共处共荣之“和”;不是为了消除个性差别,而是要保持并鼓励个体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而不同”。鼓励大家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歧视和偏见,并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沟通和交流,使学生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个人、人伦、全体三个层面之“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在“和”的思想引领下贯彻“和”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有较高公民素养的学生,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君子孔子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警犬集体过生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