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张莉++秦晶晶
【摘 要】一个人可以不具备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素养,道德是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基本准则。在幼儿时期,我们开始接触和认知世界,心智还不成熟,没有固定的道德价值观,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有很强的求知欲,因而这个阶段是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幼儿德育 重要性 方法策略
引言
幼儿德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爱劳动,懂礼貌,诚实守信,自信勇敢,友爱乐观的优良品质以及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如同一张白纸,等待我们为他们勾勒,同时幼儿喜欢模仿,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德育,可以使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因而幼儿德育十分重要。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
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你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甚至参加工作的职员,都会受到道德教育,只是在幼儿时期时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心灵比较纯净,德育的成效明显,对于高中生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德育效果甚微,而且幼儿时期是德育的起始点,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幼儿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始于幼儿时期,而且幼儿时期养成的一些习惯很难改掉,因而加强对幼儿德育在良好习惯和正确道德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幼儿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1. 挖掘生活内容,培养幼儿道德潜能
现今道德教育以书本为主,脱离社会和实际,趋于形式化,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并不能被幼儿接受,取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更能被幼儿理解。比如你在课堂上大谈我们要爱国,跟他们讲爱国故事,他们只会被故事吸引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国家,更不要谈如何去爱国,相反你可以把范围缩小到家,缩小到亲人,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为以后爱国奠定基础。平时可以做一桌他们爱吃的菜或给他们买玩具,或一起做亲子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引领他们去爱。也可以在周末带他们去爬山,鼓励他们独立攀爬,培养幼儿坚持独立的精神。在家要引导幼儿做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使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总之生活是德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亲身参与,亲身体会,一些道德观念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应挖掘生活内容,把幼儿德育置身于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潜能。
2. 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文明举止
有人曾提到P=G+E,P是表型,G是基因,E是环境,即一个人的外表乃至行为习惯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环境在人格和品德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他们具有人的基因但由于他们从小被狼养大,在外表上像人,在行为和心理活动上更像一只狼,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有自己是一只狼的认知,并按着这个认知生活。可见环境在幼儿意识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注意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做好模范的同时,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
3. 更新认知观念,培养幼儿自主才能
我们对幼儿的德育,应以培养幼儿的天性为主,而不是让其被迫地接受我们认为对的道德观,比如教他们要奉献要谦让,而忽略幼儿的权利和本性,他明明对某个玩具十分喜欢,你却让他把玩具送给那个哭鼻子的小女孩,并说这是谦让这是分享,长此以往这个孩子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会自卑。再者幼儿如叶片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独特之处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德育,而不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幼儿对道德品质的学习是在教师和亲人引领下的自主行为,如果缺乏自主性,许多道德观念都不能被其接受,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他们是在生活中自己体悟到的,他们就会更加信服,积极践行,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 感受多彩社会,培养幼儿理解思想
人是社会性的,无论你来自偏远的山区还是来自繁华的城市,你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感受各种社会角色,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使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姿百态。如玩过家家,让他们亲身感受父母的责任与付出,体会父母的爱;通过扮演商店老板卖东西以及扮演顾客买东西,使其了解买与卖。除了模仿虚拟的场景外,还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历练,比如带孩子去乡下采摘果实,使其体会到农民的不易,要节约粮食,带孩子去敬老院或参加募捐活动,教会他们要有爱心。生活就是人生的大讲堂,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同时体会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能够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理解思想。
结语
幼儿德育在习惯形成、性格形成、正确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幼儿德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填鸭式教育,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硬地加注到他们身上,应利用社会资源,在生活中进行德教,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宝军. 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张国英. 论历史课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史教学,2005(4).
[3]刘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川.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1):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