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014-05-05 20:12杨小霞
大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小霞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青年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由于社会经济冲击、传统信仰教育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学校应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从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开放的心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克服信仰危机,在大学生中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信仰危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塑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72-02

当前“90后”已经替代“8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社会转型最为激烈、经济发展最为迅速、思想观念最为解放的年代,所接受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比过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得多,可他们寻找精神支柱所需花费的成本也比过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得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新时代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其主流地位在“90后”大学生中已经不如以往一枝独秀般突显,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对个人处境及实用主义的关注。

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概括,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中的思想地位,直至十八大报告,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有表述的基础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层面上将其精简地概括为一句话: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想信仰不陷入向物质“屈服”的危机,已成为一个让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国家对外开放前所未有的蓬勃时期,现代生活成本的提升和压力的增加,各种世俗的信仰纷纷泛起,个人主义、权利至上、拜金主义等带有浓厚时代烙印的思潮大行其道。渴望一夜成名的“快男超女”、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热热闹闹的征婚节目、层出不穷的腐败案等负面新闻充斥着大众的视野,人们对物质利益表现出非理性的渴求。大学生也同样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现实的冲击。对尚不明朗的未来发展的担忧使得“90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前途与理想,逐步淡化了社会责任与理想信念,更谈不上信仰的树立与坚持。

(二)教育原因:传统信仰教育手段的缺失

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对高中阶段应试色彩浓厚的政治理论教育怀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在大学里也自然而然地认为思政课只是获取学分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表现出的理论性过强、手段单一,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相矛盾,与实际发展相冲突,也难以引起学生们理性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此外,教育者在教学中对于国外不同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问题还未能持开放的态度,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

(三)个体原因: “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大都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自我认知,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大部分青年学生受生活经历的限制,在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方面又有不成熟之处:大局意识不强,只关注自身近期利益,在接受社会信息时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受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过于顺利,因此在校阶段并没有充分地积累和锻炼,在面临严峻的就业时缺乏足够的抗压能力,容易产生对现实社会失望的情绪,初涉社会容易沉不住气,幻想不劳而获,导致信仰缺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90后”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困境

(一)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割裂

上大学以后的“两课”大多仍以单向的知识传授、简单的概念灌输为主,与青年大学生活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存在较大距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师生间难以形成良好的授受互动。这种割裂使得学生难以自愿地将所学习、接受的外在规范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与信仰。

(二)社会观念多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要求的冲突

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与社会主义倡导的一元价值体系产生分歧,且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还停留在倡导性文件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氛围与实践模式,易受到多元主义社会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当今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分配方式催生了价值相对主义,部分人竞相追逐私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使得社会主义的普遍价值认同受到削弱,触觉敏锐的大学生在此形势下难免受到影响,更多地追逐个人利益。

(三)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的矛盾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充斥着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书本理论难以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在缺少及时引导的情况下,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自觉性受到削弱,变得容易依据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事实做出简单结论。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产生差异性理解,在内心形成“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的矛盾,难以坚定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途径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解决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信仰,就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生活和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

(一)从人文关怀的层面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自始至终都是内在统一的,只是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种种功利性的原因而使得人文关怀的效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教师应吸取经验,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认同、理解、接受、信服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限于某一种形式、某一种课程,要将其和多种课程渗透在一起,和多种渠道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二)用开放式的心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世界视野比过去任何一代人都要开阔,同样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挑战也日益增大。因此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多元化的政治体制、社会思潮和世俗信仰,从思想上启发大学生选择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对世界各国存在的体制、思潮加以解读,让大学生了解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认识不同文化成长的土壤,引导大学生在比较学习中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理解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机会主义等各种世俗信仰产生的根源进行理性分析,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带给学生的心理冲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依靠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赢得立足之地。

(三)用和谐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和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使其更加形象化,从而发挥出功不可没的育人作用。因此,必须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体活动服务同学、锻炼自我,并大胆走出校外参与志愿性活动和公益性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四、结语

在社会影响、学校教育、个体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困境,学校能否成功帮助他们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引导他们把人生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再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探索,2009(1).

[2] 刘琴.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教育与职业,2008(15).

[3] 谭国泰.简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4]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 冯国锋.论信仰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9(1).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