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超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高中化学实验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新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创新,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的和任务,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以能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现代经济时代,创新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创新引领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善于创新的民族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有创新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学习能力。对于社会,若想长期稳定的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实现途径,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注重目标的确立以及价值的取向,具有创造性思维,加强人格培养;重新确立“学生观”,优化教学过程,拓展自由空间。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有些学生对它失去了兴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化学与生活无关,同时当今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受到缺乏教学设备和升学考试的双重影响,一直以应试为主,所以现在我们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1。引用化学史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化学史也是具有独特美丽的历史,它是具有进步性的科学史,这样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案例,绘声绘色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2。 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学习中有好多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缺乏现实意义,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创新精神。如果把这些验证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就处于一种主动求知的兴奋中,自然增加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制备Fe(OH)2以及它的性质”时,教师需要把这种物质的颜色、状态、溶水性等讲解清楚,然后亲自做实验演示Fe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此时学生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看到的结果就是灰绿色的沉淀代替了白色絮状沉淀。如果学生认真观察了就会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实验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实验时滴管的使用需要注意,要插到试管底部,并且保证浸没在溶液里,然后缓慢地挤出NaOH溶液;NaOH溶液时间放久了会溶解一些物质,学生认真思考后就会知道,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FeSO4和Fe(OH)2很容易被氧化,为了证明思考的正确性,需要换用煮沸后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再次进行验证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反应首先产生的是白色沉淀,随后立即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沉淀。这样的变化会引起学生思考:怎样可以降低Fe(OH)2的氧化速率。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滴管需要插到试管底加几滴经过煮沸的NaOH溶液,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白色沉淀的氧化速率。
3。 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出现了许多开放性的习题,这也是对传统的封闭式习题的一种挑战,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中得到对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例如,在做萃取、分离等实验时,主要用到分液漏斗,从水溶液中提取某无色物质,首先静置分层,然后判断哪一层是水溶液,这就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了。第一种:取一支洁净试管置于分液漏斗下方,打开活塞放出少量液体,向其中加入少许水,若观察到液体不分层,则说明下层液体是水。反之,结果也相反。第二种:首先方法同上,进行取样,向其中加入有机溶剂CCl4,也可以用笨,如果观察到样本分层,这样说明漏斗下方的液体是水层。反之,结果相反。第三种:首先也是取样,用胶头滴管取少量待测液,一般滴2~3滴在无水硫酸铜固体上,如果观察到其表面有白色变为蓝色,则说明分液漏斗下方为水溶液。反之;结果相反。
总之,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制约着教学过程。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手等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