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

2014-05-04 13:00罗邦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转换单元教学综合实践

罗邦明

摘 要: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非连续文本”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依托现行教材,积极探索“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单元教学、文本转换、综合实践”三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平台,以此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单元教学;转换;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76-02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非连续文本”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中考也不甘落后,以浙江中考为例:2011年绍兴首次出现非连续文本考题,2012年宁波、嘉兴、舟山、义乌也相继出现,2013年温州、台州、衢州等8个地市都考查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从全国范围来看,非连续文本阅读在考试中的比重也是逐年递增的。所以注重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现行的语文教材,课文基本以连续文本为主,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参考前辈同仁的研究,依托现行教材,积极探索“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单元教学、文本转换、综合实践”三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平台,以此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在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非连续文本的特点之一就是材料组成的关联性,这就与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相契合,每一单元课文的选择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单元教学引领课文教学,把单元中的每一篇文章当作非连续文本的材料,既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又能使得课文教学各有侧重,还能将文本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由《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和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组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单元属于说明文,单元教学建议“怎样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但这与单元学习说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很多的距离,如何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就至关重要,结合语文“人文性”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点,我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解读文化符号,感悟人类智慧”,将课文中涉及到的说明对象“桥、园林、博物院、屏”都当作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解读,让学生感悟人类的智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用2个课时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为“通读材料,了解内容,找出各课文中的‘文化符号”。第二课时学习内容确定为“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文化符号,感悟人类智慧。”在具体的教学中,作过两种尝试,一种是不看单元说明,通读文本,找到本单元文章的共同点。一种是先看单元说明,之后再通读文本,看看每篇文章是如何体现单元要求的。前一种方法,学生思维活跃,难形成共识;后一种针对性较强,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就阅读材料来说,这种以单元教学引领的课文教学,既有连续文本的阅读,也有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对学生信息的收集、筛选、整合能力,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有很多的帮助。

所以,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单元内涵,以单元目标教学引领课文教学,融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于一体,就能够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的教学效果。

二、在文本转换中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1、读形式进行文本的转换

阅读教学中,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文本。例如在九年级下册《孔乙已》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一人物概况(填写表格),

二是人物逸事(概括人物事迹),三是人物评说(名家评说和个人评说)。

学生能够依据文本内容,借助各种工具,较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第一板块是培养学生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学生阅读文本以后能够较好完成。第二板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本题要围绕“逸事”进行,需要学生对于人物的事迹进行整合编排,体现“逸”。第三板块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板块中,学生对于“名家评说”,在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内容,例如: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这对深入了解人物性格,了解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有帮助,提升了解读的深度。

这种形式的文本转换,让学生能够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又能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转化为非连续文本,以多种材料进行呈现,特别是科技类的说明文,如七年级的《看云识天气》,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等,只要我们教师的设计得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筛选能力、概括能力。

2、以写作形式进行文本的转换

现在非连续文本的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等材料很多,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呢?由于笔者身处嘉兴,平时注重将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将非连续文本转化为连续文本。

例如在2013年“学雷锋”纪念日临近时,嘉兴的不同媒体刊出了相近的材料:

材料一:“不要等到这个世界美好以后,才决定去做一个美好的人”——海宁义工朱晨耀。

“我没有感到做义工只是一味地付出,相反,这对我经营企业影响深远,我经常在思考怎样做一个有责任的企业”——海宁义工柴国荣(2013年3月2日 嘉兴在线)endprint

材料二:9万元现金散落一地,骑车失主浑然不知,身处一个小小集镇的他们完成了相同的义举:捡拾起来,交给警察,还给失主。这是2月18日,在海盐县呈现的动人一幕。

照顾残疾老人,为行动不便的他们洗脚翻身,倒水喂药;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指导,这是秀洲区新塍医院护士沈明芳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2013年3月5日《嘉兴日报》)

看到这些材料后,我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之后布置学生以《美丽嘉兴人》为题进行作文,要求将上面材料写入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形式,既实现文本的转换,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最后部份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多种形式展示的学习成果从阅读的角度看就是非连续文本。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欣赏、交流、评价成果时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1、信息的整合来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家乡风景独好”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外来的学生以省为单位,本地的学生以社区或村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围绕“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进行信息的收集,每个小组成员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对每个成员收集的材料进行整合,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而在对信息的整合时,就是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因为涉及到个人的材料能否被使用,所以每位同学都会反复阅读、比较不同组员的材料,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必然会提高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2、以成果的评价来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因为综合实践的成果要以“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有展示必然有评价,有评价必然有比较,有比较必然有阅读。而不同学习小组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是不一样的,阅读的内容就是非连续文本。所以我每次都对学生综合实践的成果进行展评,让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好的作品写出推荐词,颁奖词,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全面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对于教材的利用和开发则是我们教学的智慧。这种以在“单元教学、文本转换、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进行语文学习,一定会让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张卫其《非连续文本的教学策略》《教学月刊》2012(7).

[2] 徐 虹,盛新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13(16).

[3] 周新霞《 挖掘 设计 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寻绎》《江苏教育》2012(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换单元教学综合实践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