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歌《病玫瑰》赏析

2014-05-04 22:53张申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音韵

摘 要:《病玫瑰》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一篇诗歌,短小精悍,通过寥寥34个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人的灵魂的丑陋,以及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本文从意象、象征意义两方面对《病玫瑰》做了赏析,力求让读者们更深入了解这首诗歌。

关键词:《病玫瑰》;音韵;象征意义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病玫瑰》是其在《经验之歌》诗歌集中创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作品,通过丰富的隐喻文字、精致的意蕴象征,构建了无限的张力空间,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现实主义感触、哲学意蕴以及反叛色彩。尤其 “病玫瑰”、“无形的虫”等多重意象象征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无限的想象空间。赏析是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有效活动,通过对《病玫瑰》的赏析能让读者更加了解这部优秀的诗歌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及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一、《病玫瑰》简介

威廉·布莱克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崛起与发展的时代里,生活贫苦,饱受压迫,面对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丑陋,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们身心堕落,很多文人借由文学作品抒发心中所感及不满,布莱克也对资本主义统治产生了深切痛恨,以及对穷苦人们的无限同情,《病玫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病玫瑰》全诗仅有34个单词,结构简单,仅由两个完整句子构成。描述了一朵玫瑰花在一个狂风呼啸的深夜里被一只虫子当作是享乐的花床,玫瑰在虫子致命的破坏下逐渐失去活力,变成了“病”玫瑰。玫瑰是一种颜色艳丽的花卉,即使曾经鲜艳也会遭受虫的侵害而生病,变成一朵“病”玫瑰。在这首诗里,玫瑰具有多重意象象征,下面将会有做具体的分析。

二、布莱克笔下的“病”玫瑰

威廉·布莱克的很多诗篇中都充满象征的意象,在诗歌《病玫瑰》中,作者经由“风暴”、“病玫瑰”、“深红色的床” 、“无形的虫”等意象表达出了具有深奥含义的内容,构建了一个无限空间供读者想象。整首诗基调低沉、悲伤,隐喻丰富。尤其是诗歌中第一行运用了呼语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玫瑰与一般花卉区分开来,使其具有了不一样的意象象征属性。

从浪漫主义角度看,玫瑰象征着“美好的女性”、“美好的愛情”,她其实沉浸在致命且邪恶的爱情里,但自己好似无所察觉,最终遭受毁灭性破坏,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在这里,“无形的虫”是“致命爱情”,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名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的象征,而“风暴”一词刻画了一种不安、破坏性的氛围,“深红色的床”则拱托出爱情被破坏或美好女性遭受摧残的凄惨境地。最后一句话使用了一般现在时,表明“玫瑰”正在遭受侵蚀,但沉寂其中而不自知。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表达出了“一种美好、天真遭受侵害”的感触。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表达出人类的感情应回归自然的希望。诗中受到虫子蛀蚀的爱情犹如在欺骗的爱情下日渐憔悴的女子,倘若虫子变成了蜜蜂、蝴蝶,相信玫瑰定会经过传粉而茁壮成长,爱情也会愈加滋润、美好。但是“worm”不是蜜蜂、蝴蝶,是只虫子,会破毁掉玫瑰美丽的外表,会贪图快活的情欲而悄悄地摧毁着玫瑰,深刻揭露出人的丑陋、肮脏的灵活。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玫瑰象征着“淳朴、善良的劳动人们”,在资本主义统治阶层的摧残下,颓废、败坏的社会风气下,劳动人们饱受压迫、摧残,生活贫困、穷苦。“无形的虫”象征着“邪恶力量”、“颓败的社会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统治阶层的剥削”,带来了破坏、毁灭。而“风暴”则描述了动荡的社会环境,与“无形的虫”的悄然到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病玫瑰”是饱受摧残的善良劳动人们的象征,作者通过对病玫瑰的刻画表达出自身对当下社会的批判、痛斥,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丑恶现象,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病玫瑰”的遭遇给人以惊醒,反过来说,遭受摧残的玫瑰成了懦弱的一方,它只能承受着外来破坏力量的蹂躏,却无力反抗。由此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制度,善良、穷苦的劳动人们正在遭受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但劳动人们浑然不知,或者说无力反抗,这样的社会现象发人深省。

三、结束语

威廉·布莱克的《病玫瑰》从不一样角度向读者描述了玫瑰,运用多重意蕴象征的手法、简洁质朴的文字,赋予了诗歌深奥而新奇的含义,深刻表达出了自身对现实社会的感触、反叛,对资本主义统治阶层的批判、不满,对善良劳动人们的同情。布莱克对意蕴象征的运用超越了时代,总能通过各种修辞方式淋漓尽致的构建诗歌意境,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娟.美丽的背后——威廉·布莱克《病玫瑰》的多重象征意义[J].文教资料,2008(5).

[2]张小宁.布莱克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张锐.《病玫瑰》:重意蕴的二元对立阴[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简介:张申艳(1980—),女,新余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音韵
音韵、意韵、气韵的完美契合
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论音韵之美——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科学审美创造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