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平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性思维的发展,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理解都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理念和化学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利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从中感受到化学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十分必要.
一、选择恰当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问题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一般来说,恰当的问题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并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防止出现问题过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过于简单不能达到对学生思维的锤炼.因而教师在问题选择上应以本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水平为基础,注意问题的引导性和递进性,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构建起自然迁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从低级思维到高级思维的逐步转变.
例如,在讲“CO2实验室制取方法”时,教师对反应物及反应原理进行清晰分析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制取装置.由于学生已经在前面学过O2 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装置设计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能够根据CO2的物理性质,经过思考后对O2实验装置稍加改动,去掉酒精灯选择向上排气法.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还可以设置第二个问题,如其他气体制取是否可以采用这一装置等.
二、注重内在联系,构建学生思维网络
在初中化学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还应注意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整合,注重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问题组织形成一个有中心、有层次的“问题结构”,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结构层层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思维网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教材中关于“溶液形成”实验的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固体溶质溶解于溶剂中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初步思考和了解溶质溶解能力的内因后,再提出问题:影响溶质溶解能力的外因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制备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怎么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果一杯水中溶解的氯化钠已经达到饱和,它是否还能够溶解其他物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加复杂的方向扩展,同时追问学生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是否准确,从而通过层层引导,使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联系以上的知识,提出在制备精盐时,由于去除泥沙后的食盐中还常常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这时往往是采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在这一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什么?反复冲洗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成分有没有变化?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由于问题教学实施中经常存在不能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从问题的选择、解决包括教师的评价、反馈等都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在每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知识水平、资质能力等的差异,如果教师以成绩优秀学生为设置问题对象,问题往往能很快解决,效果看似良好,但是都是由这些成绩优秀的同学解决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问题设置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应以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有条件的话要尽量采用分层设置,对于差生一旦出现好的解决方法应立即做出鼓励,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的可以引导其找到正确答案,以提升其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在合作学习时应杜绝优劣搭配,因为成绩优秀者往往思维活跃且能很快给出答案,使普通学生思考机会丧失,不利于学困生的进步.因而应将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平等的平台,在同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共同思考,协同解决,一起进步.而且对于成绩处于劣势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难得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会更加努力的思考,成为小组中的积极的领导者.
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关于灭火原理的探究,学生会对“倒扣在烧杯中的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现象产生质疑,之后以实验加以论证,就能够让学生对这一原理有深入的体会.这样,有效避免了对于学生疑问意识的打击,鼓励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于他们之后的化学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围绕“问题”这一核心,精心挑选问题,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初中化学问题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应尽量关注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思维、展现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初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