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章
李商隐凭窗而望,外面是茫茫无边的黑暗,连绵不断的大巴山在黑暗中延伸,一切都沉没在古远的苍凉和辽阔之间。这巴蜀的夜雨怎么一下起来就没有个止境啊,李商隐满面愁容。黑夜让李商隐想起了前尘往事,想起了那个遥远的下午。李商隐已经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外面的池塘里涨满了秋水,一些残荷漂在水面,显得那么寂寞。李商隐突然间明白:原来寂寞并不只是属于一个人。前几日,亲人来信了,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去。李商隐看着这不知何时才能停止的秋雨,充满无限的歉意。不知道亲人现在过得还好吗?李商隐飘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了遥远的长安。故乡依旧,亲人依旧,就连那只烛台同样依旧。李商隐陪着亲人彻夜不眠,以致那只红烛都结出了灯花。剪去灯花,那跳动的火光再次弥漫在无边的温馨里。李商隐在迷茫的灯光里述说着那个遥远的巴山夜雨之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和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意蕴复杂,诗作现存大约六百余首,而其中无题诗和爱情诗堪称一绝。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据李商隐自称,他和唐朝的皇族同宗,并数次在自己的诗歌和文章里面说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李商隐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关于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其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唐朝的美原(故址在今陕西富平)县令。李商隐的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任河南获嘉县令。
李商隐的童年非常不幸,在其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在浙江去世了,于是李商隐就随着母亲返回了故乡河南。李商隐是家中长子,自然背负起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年少时期为别人抄书挣钱来贴补家用这么一些事,可见其生活的困顿。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的影响很大,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这些早年的经历使李商隐形成了忧郁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大量地从其诗文中流露出来,同时还表现在李商隐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上。少年时期对李商隐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他回到故乡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李商隐的这位叔父曾经上过太学,但是没有做过官,一直隐居。李商隐在其影响下,学识得到极大扩充,大约在他十六岁时,就作出了两片优秀的文章,获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甚至是仕途生涯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本人极其擅长骈体文,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他骈体文的写作,还慷慨资助他的家庭,鼓励他和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迅速,由此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唐代,没有门第背景的文人们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主要有两个途经: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则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是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且跟随他学习骈体文,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取得了进士资格。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考过学多次了,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确定,有人甚至相信其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但是缺乏背景的李商隐不管怎么考,最终都是一样的结果。满腹才华而应举不第,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人中是屡见不鲜的,李商隐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权贵们互相帮忙,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刻意结交权贵,以此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虽说李商隐的文章精华璀璨,但缺乏背景支撑的他,依然屡屡落第。令狐楚坐不住了,在他的干预下,这位才子才得以获取进士资格。
在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年末,令狐楚病逝。料理完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了泾州(今甘肃泾县)做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李商隐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缘何三年(公元80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增儒和李宗闵等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李吉甫。由此,李吉甫就和牛增儒、李宗闵等人结怨,这个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这样,以牛增儒和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就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互相倾轧,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叹服命运的无常。命运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总是在那最为隐秘的地方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这正如此时的李商隐:王茂元和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是“李党”的成员,这倒没什么,可偏偏自己的恩师令狐楚是“牛党”成员。这样,李商隐投靠王茂元的行为就被轻易地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的处境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通过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春,李商隐参加了此次授官考试,结果自然是在复审中被除名。不过,李商隐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他们感情甚笃,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温和体贴的妻子。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以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李商隐担任此职没过多久就被调任为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和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是远离权力中心,显然会使以后的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县尉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得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凑巧的是,此时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这种紧张局面,李商隐才继续留任。然而他已没有再继续工作的愿望了,于是在不久后的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辞职,而此次辞职获得了批准。endprint
辞职之后的李商隐开始了自己的闲居生活。闲居期间,李商隐创作了一些著名的诗词。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隐回到了秘书省任职,虽然职位较三年前的校书郎低,但这一时期却是李商隐仕途发展最好的日子。此时,唐武宗开始重用宰相李德裕,对唐朝后期的一些弊政实行改革。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得到重用的机会。然而,命运再一次和李商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重进秘书省不到一年,母亲去世。如此,他必须离职回家丁忧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之年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机会。可以说,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即会昌二年末到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李商隐再也难以找到自己政治上的知音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在讨伐藩镇叛乱时不幸病故,无疑让李商隐的政治处境更加困难。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李商隐结束丁忧,重新回到秘书省。次年,武宗去世,存年三十三岁。在一系列残酷的宫廷斗争后,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唐宣宗不满唐武宗时期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朝廷都在持续新一轮的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被迅速地排挤出朝廷。在唐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的重要职位。
时年三十五岁的李商隐正在秘书省担任正字,由于其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视为背叛师门,所以李商隐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出去,但仍然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李商隐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从唐文宗太和三年受聘于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可以说,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唐宣宗大中元年之前,李商隐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为将来的大展宏图进行准备。然而这一次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仕途已然接近末路。在此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李商隐将在幕府游历中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艰难行程,来到距京城五千里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其实是牛党清洗计划中的一部分,而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谪的官员到此偏远之地,表明他其实是非常同情李德裕一党的。贬谪还没有结束,来到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再次被贬为循州刺史,而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唐宣宗大中二年秋,李商隐回到京城长安,通过考试得到一个县尉职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前,李商隐在仕途之初恰恰也是一个小小县尉,历经十年光阴,居然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起跑线。
李商隐担任县尉不久,就被调回京城,而此时的情景和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时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李商隐在落寞之余,时时期盼出现变化。变化还真的来了,唐宣宗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这个武宁军节度使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而且对李商隐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的话,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在追随卢姓节度使仅仅一年多后,他就于大中五年的春天病故。这样一来,李商隐不得不再次另谋生路。生路已然无着无落,上天却还要给这位才子更大更沉重的打击:妻子王氏在这年的春夏间不幸病逝。李商隐和妻子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富贵之家的小姐,自嫁给李商隐后,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家庭,支持着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所以夫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离多聚少。不难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着一份歉疚之情的,而他在仕途上的坎坷,无疑更是增强了这份歉疚之情。家庭的变故给李商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加之仕途无望,这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
正当李商隐的生活举步维艰之时,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于是,在简单安排了家中之事后,李商隐于这年的十一月赴职。李商隐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郁郁寡欢。梓州幕府的生活是李商隐患有生涯中最为平淡稳定的时期,历经了这么多磨难的李商隐已经不再去想追求仕途上的成功了。唐宣宗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但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呆了两三年,就辞官回到故乡闲居。唐宣宗大中十三年,李商隐在家乡病故,时年四十六岁。
英年早逝。文学史已经无数次见证了这个残酷的词语: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27岁便与世长辞;明代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因才情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着晓风残月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离世西去……
李商隐虽然走了,但是他对唐代诗歌所做的巨大所贡献任谁都无法抹杀,在晚唐诗歌大不如前的背景下,李商隐将诗歌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其现存的六百余首诗歌,从吟咏的题材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咏史诗。李商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在其一生短短的四十余年中,唐朝竟然换了六个皇帝,从宪宗开始至宣宗结束。虽然一生经历无数坎坷,但李商隐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和命运抗争,可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颇具骨气的中国文人。只要我们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格。
去牛就李:李商隐开始受恩于令狐楚,后来投靠王茂元,并且娶了王氏为妻,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忘恩负义。然而究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件个人私事,李商隐跟谁结婚,纯属个人选择,而且王茂元当时亦非朝廷要员,更是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生硬地将私事与党派之争混为一谈,并以此断人品格高低,实在牵强。李商隐一生的所有诗文,对令狐楚始终是充满感激之情的,绝无半字微词,而他平生也未做一件有负令狐家之事,何来背恩之说?而且当两党发生较大的人事关系变动时,李商隐没有一次趋炎附势的行为,他总是同情那些失势被贬之人。牛党中的萧浣被贬时,李商隐曾前往贬所探望。李德裕被贬时,李商隐毫无顾忌地对其政绩人品寄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一个被当政者严密监视的下台宰相大唱赞歌,是需要一定胆识和气魄的。仅此一点,便可看出李商隐具有坚持正义和不依附权贵的宝贵品格。除此之外,李商隐还终生关心民生疾苦。他在县尉任上,为活狱而不怕得罪上司,更是不在意能否保住自己的官职,这足以显示出李商隐的高尚气节,也是政治品质之大节。endprint
作为一个具有担当意识的文人,李商隐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这些咏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显示出他在面对历史迷雾时的清醒。如这首著名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咏物诗。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自己的苦闷。李商隐的一生不是在寂寞中沉默,而是在寂寞中追求,追求自己那美好的理想。李商隐所咏之物,多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纤柔的事物,但这些事物是和其坚韧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的咏物诗少有柔弱单薄的狭小之态,而是在柔弱中见浑厚。比如在《蝉》这首诗中,李商隐就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通过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情怀,以此自鸣不平: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无题诗。李商隐是以其无题诗而著名的。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坛。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其大半辈子都是在天涯漂泊的幕僚生涯中度过的。然而,诗人是顽强的,始终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和心情的郁结而停止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当这种失意和郁结逼迫诗人回顾的时候,同时也推动着他向前展望,去进行新的努力。所以在李商隐的无题诗里,无论是虚拟的梦境,还是现实的苦难,诗人在情感上都表现出希望和失望的矛盾: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这首意蕴复杂的诗歌被推为晚唐,甚至是唐代诗歌的传世之作。没落的家世,黑暗的时代,失意的仕途,这一切无疑加重了李商隐的心理负荷。他不是苏东坡,没有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所以他只能肩负重荷而悲歌一曲了。如果说人人都有一根心弦的话,那么在李商隐那充满着忧愁的心灵里,这根弦都绷得很紧,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物,只要稍一触动,就能谱出一曲忧伤的悲歌。为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商隐用了一个典故:沧海遗珠。人才的摒弃,如同明珠投进沧海,不仅明珠含泪,诗人跟是满眼含泪。诗境到了这里本已十分低沉,然而此时暗中竟有了美好的境界:良玉生烟。这不正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吗?希望和失望的情绪,在诗歌中交错牵连,就连诗人自己也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概括此时的情感,只能冠之以无题。这样的无题不正是诗人“无端”挑起的迷茫和忧愁吗?
可能是自己这一生太过悲凉了,以致于到了傍晚的时候,李商隐总是觉得有些不舒服,于是,他坐上马车,一个人到旷野中游玩。太阳快要落山了,遥遥的挂在天边,放射出薄薄的霞光,把那空旷的天空染得通红。夕阳西下,美断人肠!这是一种悲壮的美,一种让人陶醉的美,一种临近消逝而回光返照的美。望着即将消逝的落日,李商隐不禁悲从中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走了,如纷飞在空中的落叶,乘着风归去了。“虚负凌云壮志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一位诗人为哭李商隐而作的,可谓是道尽了李商隐一生的坎坷。此情可待,李商隐奔赴于沧海蓝田。巴山夜雨,李商隐苦于遥遥归期。残荷听雨,李商隐流连于竹坞飞霜。雪岭未归,李商隐感伤于文君离群。画楼夜风,李商隐陶醉于心有灵犀。斜阳带蝉,李商隐游览于断肠春苑。东风无力,李商隐赞赏于蜡炬成灰。夜半虚席,李商隐同情于宣室求贤……外面飘起了迷茫的夏雨,我仿佛看见了李商隐那寂寞的身影,踯躅于苍茫风雨中,显得那么萧索。我此时真愿化作那锦瑟无端中唯一的断弦,伴随着李商隐缠绵的诗词,同其一起归去,归去在苍茫的风雨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