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2014-04-29 14:10林清玄
美文 2014年8期
关键词:波罗蜜蚁族彼岸

林清玄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波罗蜜,很好吃。”

(2)我为朋友买了一盒剥好的波罗蜜,由于冻在冰柜,十分清凉,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波罗蜜了。

(3)朋友说:“波罗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波罗蜜是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4)“波罗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波罗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波罗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了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石蜜与醒醐一样的芳香呢?

(5)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波罗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波罗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波罗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6)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7)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8)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波罗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9)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0)波罗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波罗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返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波罗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1)吃完波罗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波罗蜜多。

(12)波罗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有删节)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作品。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由头发起——联想思索——回扣由头”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由头”之物是“波罗蜜”,“理”是“人的一生都在追寻我们休憩的彼岸,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也许我们的人生之路根本没有终点”。

(1)由头发起(1--3)。开车路上看到水果波罗蜜,我为朋友买了一盒。朋友与我推测这种水果昂贵的原因。

(2)联想思索(4--10)。联想:①佛教“波罗蜜”的含义,②童年对波罗蜜果树的感觉,③对“此岸”与“彼岸”认知的变化,④波罗蜜作为水果与作为宗教概念的关系。

(3)回扣由头(11--12)。水果波罗蜜的香气与周围环境相映产生的愉悦感。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我”的视角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波罗蜜与佛教中的同音,因此上升至佛教的高度,结尾令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的空间。

本文的成功,还得益于以下几点:

(1)选材的独特性。波罗蜜是一种并不常见的水果,并且在佛教中,有“观自在菩萨行深班若波罗蜜多”之说,并阐释了在佛教中“到彼岸”之意,由此之意便深刻而新颖的有一种题材的高贵性。

(2)说理的深刻性。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至理,并富有思辨性。中年之前追寻的是物质享受,中年之后则追寻精神充实。由此看到物本身不代表什么,关键是内心的波动,又有世事之理上升至人的本心,可见其深刻。

(3)语言的丰富性。多用问句,既引发读者的思考,又推动文章的进行,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多用对偶句,将童年与现在对比,传递出“心未变只是随时光浮动而已的本质。”最后引用小诗,使全文寓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考场实战

拒绝平庸

(1)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2)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3)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4)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5)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endprint

(6)“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7)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8)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9)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高考满分作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由头引发——联想思索——回扣由头”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物”为某小餐馆的招牌(“风沙渡”),“理”是“要拒绝平庸”。

(1)由头发起。(1)--(2)节为开头部分,联想切入,由点及面,点出小餐馆的超越“平庸”之处。第一部分的叙述只是起到“引入”的作用,特色有二:一是横空切入,以“不由得想起”挑起行文话题,暗含着“看到这个题目”六个字,但却不写出,省却了自自然然的开头,也就拒绝了平平庸庸的开头,一下子把阅卷老师的心裹挟进入作品的思路之中。二是只着一句概述,立即进行抒情,对此“物”之品位予以激赏。只简洁两句就超凡脱俗地从几十万考卷中脱颖而出。第三句由一二句的叙述抒情推进为议论,进行本质分析,将所触之“物”(“风沙渡”招牌)的本质意义提炼出来。为了引起阅卷人的关注,这一句独立成段,突出“超越了平庸”,以示点题。

(2)联想思索。(3)--(6)为主体部分,由物及人,进一步联想到一代大学生,分析了拒绝平庸的条件和效果。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部由一个圆环式结构构成:第(3)节由“蚁族”引入,第(6)节又由“蚁族”收住。第(3)节运用相反联想(与第一部分小餐馆的“不平庸”相反),引入“蚁族”素材,用散文描述文笔指出这一类人“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进而转入分析,揭示平庸的可怕后果——“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就等于“蝼蚁”。第(4)节从正面立意,鲜明地提出拒绝平庸“成为强者”的条件:“有一颗强者之心”“有一股‘登临意”。第(5)节运用演绎推理和假设论证法论证拒绝平庸的效果。演绎推理主要运用三段论直言推理法,其大前提是“人的高贵在于有思想”,小前提是“拒绝平庸就是有思想”,结论为“拒绝平庸就可以使自己显得高贵(不凡)”。(注:这个三段论不成立,因为小前提有误,所以结论也显得突兀)第(6)节回扣“蚁族”,继续运用假设论证,指出“蚁族”如果能具备拒绝平庸的条件(“心怀鸿鹄之志”即“有一颗强者之心”“有一股‘登临意”),则可以达成美好的效果(“携长风,浩荡而去”就是“香如故”)。

(3)回扣由头。(7)--(9)为结尾部分,回扣小餐馆的招牌(“风沙渡”),递进式由物及人,由小餐馆主人及“我”,由“我”及“你”,点题结尾。第三部分回扣第一部分。重在抒情,第(8)节对“物”(招牌)的主人“不平庸”的素质进行想象性推测,并融入自己与之“相视”的打算。第(9)节点题,勉励读者拒绝平庸,让世界充满精彩。

模拟抢滩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留一点空间

(1)极爱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标题是句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2)好一个“留将一面与梅花”!

(3)雅趣如此,竟是坐也不用坐满的,反而留出这一点空间,看那月山梅枝,隐隐月色梅影扶疏,方是真正的赏心乐事了吧。

(4)留一点空间,一定是一种大智慧。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者便是如此了吧。若是完满到了极致,不是固步自封便只能是江河日下。在艺术中,这便是让人失却了回味的余韵和悠长。“留白”一词,由此而生。

(5)留一点空间,留一面给梅花,不若说是留给了自己心灵的一片栖息地。若桌边团团四人,多半就是吆五喝六地“筑长城”、“抹骨牌”了,哪还有月白风清品茗赏香的雅致?追求俗世繁华的人们更应该学会如此。当生命中只剩下奔波劳碌,人人都在期盼的是一种完满的人生——所谓有家有室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极度丰盛的境界时,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哪里?不妨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这便是心灵的自由,诗意的栖居。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这并非坚守安贫乐道,却是一种乐天知命的豁达。

(6)因为,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口膨胀的今天,我们的生存空间都越来越小了。古人的屋宇,檐下有衔红香归梁的燕,庭中有“绿叶发华滋”的树,庭院深深,那不仅是人自己的居所,更是万物万生的和谐。如今呢?我们怕是一点空间都不留给它们了。呢喃双燕一去不返,只剩下路边凄惶的树永远长不大。

(7)当我们独自挤在一方小天地里时,我们的心又在哪里呢?外部的物质世界我们无法改变,可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不那么完全地被名利世俗所霸占,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自由。

(8)周庄李庄曾齐名天下。后来,一个在不遗余力地全力开发中失去了水乡的灵秀,只剩喧嚣浮躁,另一个却在静默中保全了那一份质朴的本真。

(9)五一小休,静好光阴之下,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独自欣赏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做一回宁静的李庄,让周庄在万人拥堵的喧闹声中老去。

分析: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模考满分作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由头引发——联想思索——回扣由头”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物”为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理”是“留一点空间保全质朴的本真”。

(1)由头发起。(1)-(3)节为开头部分,借助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的标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引起“留一点空间”的话题。

(2)联想思索。(4)-(8)为主体部分,由物及人,指出留一点空间是“一种大智慧”,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栖息地”。第(6)-(7)小节借助古今对比,不同心境对比,分析“留一点空间”的重要性。第(8)小节用两个风景区进行对比,肯定李庄在开发中“留一点空间”保全了一份质朴的本真。

(3)回扣由头。第(9)为结尾部分,回扣丰子恺的漫画,写在高考重压之下,“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做一回宁静的李庄”,形象且有余韵。endprint

猜你喜欢
波罗蜜蚁族彼岸
如何选购波罗蜜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彼岸
宿悦书法作品欣赏
幸福不在彼岸
畅游于大西洋彼岸
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之咒义及其内涵研究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