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携手地方文化

2014-04-29 18:00:04孙金云
新课程·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大运河运河

孙金云

摘 要:一方面,地方文化蕴涵了许多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另一方面,新的课程理念和成果为整合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策略。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教材(5册)与地方文化整合教学的研究,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各地的社会生活。以运河文化为例,探索了如制作学习资源包、设置拓展延伸、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开设专题教学等多种策略,从“运河文化”中发掘可补充教材、解决教学疑难点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性教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地方文化;运河文化;整合教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区域的地方文化精彩纷呈,我们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京杭大运河、径山禅茶等更是其中的代表,这为地方文化与《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整合教学准备了内容条件;“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也为两者整合教学提供了多种策略。

一、地方文化蕴涵了许多富有教学意义的内容

地方文化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教材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地方文化,如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等既是我区的地方文化,也是教材的重要内容,这些资源成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方文化有着提高教师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的作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统一教材进行修改、补充,而地方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精彩的教学素材,而且拓宽了教师资源开发、整合的途径和手段。

地方文化有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地方的人文历史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有利于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二、地方文化与“历史与社会”的整合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地方文化与教材的整合教学有利于社会课程的综合化。地方文化能扩充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能丰富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如,《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八年级上)“京杭大运河”学习,常会延伸到运河杭州段的知识,包括流经地域、现状等,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推理考证、调查研究的能力,还要借助文字阅读与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

地方文化与教材的整合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地方文化根植于生活,两者的整合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兴趣与生活体验中,方便教学目标的落实。如,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地区留下了许多传说典故、盛衰沿革,教材通过整合将知识点与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衔接起来,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历史。

地方文化与教材的整合教学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傍水而居》(七年级上)教学时,用塘栖的生活图片来演示古镇兴衰与运河的关系,以情景体验方法开展教学;学习《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时,利用同学提问“我们杭州的运河属于那一段?”以拓展延伸方法来深入;以自主探究的方法来认识运河的历史作用。这些都能丰富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三、如何开展地方文化与“历史与社会”的整合教学

地方文化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教学,实质就是与教材的整合。我们结合教材的内容安排和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运河文化为例研究了开展两者整合教学的多种策略,具体如下:

1.以制作教学资源包的方法整合

资源包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将收集的图片、史料等材料整理归类打包,以供课题教学和学生学习参考使用。

资源包图说运河:广济桥(图略):广济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始建于唐代。广济桥是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富义仓(图略):位于运河霞湾公园,曾是江南最大的粮仓之一。运河漕运是历代统治者将田租税赋由水路运往京城,为了方便漕运,两岸曾建有无数的仓库,自古“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的说法。古镇塘栖(图略):因隋代开凿运河,四方民工集居于此而得名。现存有乾隆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沿河存有廊檐,上为过街楼,下为廊檐街,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长溜木制长椅,人称“美人靠”,见证两岸商贾云集的历史。

该资源包收集了运河杭州段文化遗存及生活情景的图文资料,可以作为《傍水而居》(七年级上)情景导入的材料,又可以作为《综合探究四 来自家乡的报告》(七年级上)的探究活动素材。以资源包的方法进行整合教学,不仅能够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究生成的能力。

2.以拓展延伸的方法整合

拓展延伸既能扩展教学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当前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教学形式。以下是《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八年级上)整合运河内容的延伸设计:

【拓展延伸】学完北京人遗址、埃及金字塔、平遥古城的保护实例后,通过“提问:你周边有没有文化古迹、现在怎么样”,延伸到运河(杭州段)的现状。

材料:2000年起,杭州市就开始运河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工作。2004年杭州率先开设古运河“水上巴士”,目前共5站:濮家码头—艮山门码头—武林门码头—信义坊码头—拱宸桥码头。同时,开通运河夜游、塘栖一日游专線。

(1)辩论大赛:辩题——旅游开发与古运河的保护(正方——旅游开发有利于古运河的保护;反方——旅游开发不利于古运河的保护),围绕辩题各抒己见。

(2)出谋划策:结合材料,假设本市某中学想开展“重走京杭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支持运河申遗。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行走路线,并简要介绍沿途的历史遗迹。由教材延伸到运河的保护,学生通过对“保护文化古迹必然存在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的冲突”观点和“如何让经济发展与保护文物协调起来”问题的探讨,不仅能提升分析处理问题的技能,还能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整合

“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生成能力,是我们当前课堂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以下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八年级上)用合作探究方法整合教学的案例片段:合作探究:古往今来,你怎么看待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随波浪九天开。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进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明清时期,仅杭嘉湖三府提供给朝廷的漕粮就等于晋、察、冀、热、辽、吉、绥七省,而这些粮食无一不是通过大运河输送。如今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金名片,提出还河于民、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申遗的三大目标,继开通水上巴士之后,今年年末开始举行全民拍运河、新年祈福等一系列活动。

合作探究:(1)推選出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学习单;(2)阅读材料,你是否赞同诗人的观点,你是怎么看待大运河作用的?地方文化的内容对学生更有亲近生活的优势,有一种家乡的亲切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整合地方文化和《历史与社会》教材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以专题教学的方法整合

九年级教材的安排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例如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的交融》就是由多彩的世界、文化的交融与选择、世界遗产在中国三个专题组成的。以下就是“世界遗产在中国”专题整合运河文化的教学案例片段:

专题学习:运河申遗。材料:大运河将在2014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表决。运河杭州段首批申遗点段共有11个,包含广济桥等6个遗产点、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等5段河道,河道总长约100公里。从2002年起杭州市对运河杭州段两岸的水质、景观、道路、古建进行了综合治理,但水质问题仍是制约申遗的首要难题。

问题设置:阅读各段材料,谈谈感想。

(1)问题探究:①如果你是申遗成员,运河应该申报哪一类遗产?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运河有何影响?③请你出谋划策,如何帮助运河成功申遗。

(2)网络论坛:运河申遗的网友帖子。nosky(网友):我刚看到这个关于运河申遗的新闻,有些激动。老祖宗给我们的遗产,我们要用,不要等它们烂掉,对不起老祖宗!古桥(网友):遗产与很多因素有关,实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意识。

问题设置:请你也来参与网友关于申遗的讨论中来,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教材提供的仅仅是教学实例,所以专题教学需要围绕专题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整合。地方文化可供专题整合的内容很多,大多数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这是其他资源不能比拟的;专题教学形式自由,综合了网络博客等生活方式,不仅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各地教学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整合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材通过整合更加综合化和生活化,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兴趣,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王效乾.可爱的杭州·余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16:05:50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 16: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