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宜,让灵动的语文课堂增添静的美丽

2014-04-29 18:00高长春
新课程·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语文课堂

高长春

摘 要:“动”与“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在太极拳中,最讲究的基本思想就是动静结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也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节奏变化发展着。课堂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只“动”不“静”,使学生忙乱而缺少沉思默想的机会,只“静”不“动”,使学生沉闷而缺乏兴致,情绪低落。只有让课堂中的“动”与“静”相互渗透,使之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静相宜;有效教学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静”的有效性

1.“静”是复杂活动的前奏

讨论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在讨论的开始或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与者对所遇到的问题或话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迂回探索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思考,这就要保持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静”。因为只有进行一番苦思冥想,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认识。“脱口而出”“对答如流”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沉默、凝神、思索——这些看似“静”的状态,其实思维在激烈地涌动,热烈的讨论将要开始,问题也即将解决。

2.“静”是自主活动的表现

讨论式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因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外来信息的吸纳、重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使是反应机敏的学生也不可能及时、准确地解答每一个问题,而是需要一定的“静”来构思。教师更应该承认差异,少数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成竹在胸,能“超常表现”,但更多的学生确是需要通过倾听与沉思,自主、冷静地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多数学生对文本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时,其他个别学生起诱导作用,多数学生的思维容易或多或少地受到局限,很难深入进行,创造性发挥。这样,无意中弱化了大多数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课堂中有“静”的讨论,甚至是有足够“静”的讨论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讨论,学生在有“静”的讨论中真正发展了自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有机渗透,寻求“动”“静”双赢

1.提问后“静”思——此时无声胜有声

传统教学中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当然不好,但目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满堂问”也不好,这种所谓“启发式”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不佳。课堂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遮掩不了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病,一节课下来,静心想想,学生所得有限。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重视动静搭配,密疏调节。其实,学生智慧的火花多在“静”中,在所谓的“冷场”中闪现的,这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2.讲解时“静”语——能探风雅无穷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的确,教授语是课堂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形式,约占整堂课的1/3时间,它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介绍教材有关情况和资料,对教材分析归纳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这时教师如果一味讲解,学生势必消化不了,而是要留一些“静”语给学生回顾、记忆、思索的时间,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再疑时“静”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朱自读书法》中这样说道:“读书,始读未有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古人云:“学贵质疑。”“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这些都说明“有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场所,學生随时随地会抛出自己的见解,产生一些疑问,此时,再让学生静静地读一读课文,在文章中找找疑问的源头活水,这不失为一个释疑的好方法。

4.课尽的“静”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是了解、领会、觉醒。课堂教学中的“悟”是学生在潜心思索之间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了解,因而或是对文章的主旨,或是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有了新的领会,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新的觉醒等。“悟”是受学生个体差异影响的,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这些原因使得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讲解中,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对文、对理有所领悟。真正的“悟”是需要学生沉浸其中,突得灵感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物。这就需要给学生以一个“静”的“悟”空间,让学生用“静”养“悟”,能以“静”领“悟”、以“静”顿“悟”。

5.在喧闹时“静”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次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中,当课堂刚开场时,学生进入课堂,他们虽没有大声的闹闹哄哄,但是却不断地转头看后面的听课教师。接着教师进入课堂,他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了全班学生,教师的“静”使学生兴奋而不安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很快,学生全都转向教师,不再转头。当学生异常兴奋或异常活跃时,“静”能帮学生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学生或兴奋或不安的细胞逐渐平静下来。“老师为什么不说话呢?他第一句会说什么呀?”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向课堂,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此时此刻,教师要抓住“静”后的黄金时机,抓住“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彩的语言,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激发而提高,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当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乱而无奈时,“静坐”会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6.在“静”书中巩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堂练习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的绝好平台。课末,教师总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训练重点安排合理的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练习,使文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和巩固。作为书写性作业,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只有在静悄悄的环境中,学生才能集中思维,攻克练习中的难关。

当然,“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蠢蠢欲动。既然压抑学生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点名堂,“动”出点乐趣,让学生在“动”中有所得,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主动,但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各种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学生理性地参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才能真正让教学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梁慧敏.让语文课堂灵动美丽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2(08).

(作者单位 重庆市梁平县聚奎镇中心小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