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通用技术课堂充满技术的味道

2014-04-29 00:44周娜
关键词:课程教师教学

周娜

【摘要】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学生认可是摆在通用技术课程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提出课堂教学需要充满技术味道的观点,结合当代学生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围绕技术文化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 通用技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84-02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高中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它具有紧随时代发展、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技术思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终身发展是有利的,然而在肯定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以下这些不争的事实:作为非高考学科,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因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变得困难重重。站在新课程的角度考量,通用技术在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固然是客观因素,但从主观因素考虑,通用技术课堂缺乏技术味道或者技术文化不够浓厚,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未能真正走进技术世界,深刻领悟技术设计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不强,消极应付课程学习,反过来增加了授课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困惑乃至学校对课程开设的质疑,通用技术由此开始步入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校不支持,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的被动局面。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是课程的推动者,理念的执行者,有责任创建有利条件,让通用技术走出困局,扭转局面的关键在于组织有效教学,用技术的魅力感染学生,用技术的氛围熏陶学生,让通用技术课堂充满技术的味道,引导学生在技术世界里感受技术思想的伟大,体验技术活动的快乐,树立锐意创新的观念,从根源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培养技术素养对于个人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通用技术课堂充满技术的味道?

一、精选技术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笔者走访多间学校发现,学生普遍喜欢通用技术课程的动手操作环节,对理论知识教学则认为是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理论知识的教授是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作针对性分析。

对于教材而言,阐述理论知识要点时提供的案例取材广泛,兼顾城乡差别,但往往受篇幅限制,内容多为概述,学生在阅读完短小精悍的技术案例后,仅停留在表面笼统的认知层面,无法体会当中的精髓,因而感触不深,缺乏发自内心的认同。对于学生而言,身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以几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现,在目不暇接之余,更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享受着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甚至对某类产品如数家珍,但其角色仅仅是被动的使用者、潮流的追随者、技术的崇尚者,从未尝试站在技术的角度看待身边的技术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这一现象恰恰适合作为通用技术教学的切入点。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个知识点都精选相应的案例,力求生动而不脱离实际,追求丰富而不杂乱无章,结合课本知识结构与教学重点挖掘出技术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技术案例吃透教材的知识点,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发现看似熟悉平常的事物背后居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奥妙。例如教师在讲授技术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时,教材的案例是福特T型车,仅有的两张图片和不到两百字的内容难以让人理解T型车的跨时代意义。其实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命名为T型车”的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把福特公司的发展史作简要介绍,通过年产量、全球占有率、车辆售价、性能参数等大量数据,以及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工装配、销售海报图片资料等,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改变世界的T型车和流水生产线为世界工业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实践证明,当由技术案例的精选与拓展而产生的技术味道扑面而来之时,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也就由此诞生,学生在被深深吸引的同时,会情不自禁地对技术的魅力发出由衷的赞叹,进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引导学生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想象力差”、“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等内容多次在各种媒体上出现,正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技术思想的培养有所欠缺。人的思想力决定了行动力,试问我们的学生从未系统、逻辑的分析思考过,又何来创新?谈何解决实际问题?放眼普通高中教育,大部分高考学科因考点多、进度紧而无法顾及相关能力的提升,通用技术课程则可以弥补该项不足,通过技术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学习中,全面分析自身条件的优劣,合理制定相应的流程,设计备考方案,让通用技术学科充分发挥对高考科目必要的辅助作用。这一理念具体细化到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技术氛围,教学构思严谨细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用技术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细心观察,敢于想象,勇于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分析问题所在,享受技术探究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例如在欣赏经典结构关于桥梁的内容时,依据出现时间先后介绍四种常见结构时,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桥梁类型间的过渡连接问题去分析其中的不同,提问内容分别是:拱形桥的优点是什么?既然拱形桥美观耐用,为什么建国初期的长江大桥不采用该结构?桥墩数目较多的梁架桥在使用时有无安全隐患?倘若图片中的江面更加宽阔,是否还能建造斜拉桥?悬索桥是一种仿生结构,根据其特点,是仿照哪种生物的结构?如此一来,学生的眼球被一系列的设问牢牢吸引,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从力学等技术角度仔细观察桥梁结构,并结合社会、经济、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知识分析内在原因,每当一个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赞扬时,他们的高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难看出,课堂上浓浓的技术味道触动了所有学生,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技术探究的乐趣,技术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三、设计技术活动以强化教学效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技术活动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提升技术素养的良好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技术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性条件,有些老师认为没有配套完善的专用教室,缺乏学校的资金支持,实践活动就会如同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笔者想说的是,衡量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准则不是花费多少或场地大小,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感触与收获。这种强化教学效果的收获正是通用技术课程所关注的,而非单纯地以作品的技术含量作为考核标准。我们曾经尝试将材料配置简单的技术活动与硬件设施完善的活动进行对比,此举出乎大部分学生的意料,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后者。其中原因何在?正因为没有更多“高级”设备的帮助,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运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解决面临的难题。虽然出现的问题源源不断,但那种初试牛刀的兴奋,哪怕是实现一个很小的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都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例如在流程优化环节中,设计组装四色圆珠笔的技术实践活动,经过小组间的擂台赛,学生切身体会到同样的构件,经过优化后的不同组装流程所需的时间相差甚远,由此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标准作业流程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个别学生甚至在放学铃响后依然沉浸在动手的快乐中,平时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在此时此刻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能否散发出诱人的技术味道,能否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充满技术味道的45分钟通用技术课堂让学生回味无穷,他们的创意、思维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却是无限延伸的,每次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代表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恰恰是主动探究技术世界的开始。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技术文化熏陶中找到一点儿技术的感觉,处事开始有一点儿技术的风范,让通用技术课程伴随着技术的味道展示出素质教育的风采。

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精神,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它能激发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模糊性容易导致教师无法准确对分层的标准进行有效的评价,往往会使一些处于临界层面的学生由于无法定位自身的位置,而在知识学习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拼图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基本定义

拼图就是把已分开的图案按照图案的原样重新拼接起来,将这一方法引入教学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拼图式合作学习。(2)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考物理习题课的复习上,对于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困难,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以若干道习题为拼图原版。教师事先把题目分切成若干子题,标上相应难度,小组成员按自身能力自发选择难度不同的子题进行解答,解题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先把难题的解题思路传授给组员。完成子题学习后,各小组进行拼图,为了使知识面能拓展得更深入,我们在每组拼图上增加一个X子拼图,该拼图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发设计的,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层次低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上来,也可以为知识层次高的学生创造发挥个人能力的平台,最后教师收集拼图作品,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拼图”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教学流程

根据上述拼图式合作学习的行为规则,我们可以将该模式的一般教学流程简单概括为:“任务切块→建立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组内互助和X拼图设计→拼图收集、信息回馈,教师评价→X拼图的评价”。如下图所示:

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行为策略分述如下:

第一步:任务切块。

教师将教学主题进行任务分割,即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称为“任务块”)。一般来说分解为4—6个比较合适。对主任务进行切块,类似于拼图游戏中将完整的一张图片拆分为一块块的“组件”。

例如:小怡在分组实验中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实心圆柱物体、烧杯、细线、水和盐水等器材,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每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以下几个子拼图:

子拼图1:由步骤b、c、d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与 有关;

子拼图2:由步骤 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子拼图3:该物体的重力为 N,质量为 kg

子拼图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求出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为 N,若直接将该物体投入水中,该物体将

(填 “上浮”、“下沉”或“悬浮”);

子拼图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求出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子拼图6: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 m3;

X拼图 1:该物体的密度是 kg/m3

X拼图 2:如图所示,物体从b-c-d-e浸入水中的过程中,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与深度h的关系图是 ;

X拼图 3:从b-c-d-e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深度h的关系图是 。(纵坐标表示压强P或浮力F浮)

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

根据班级人数设定6~8人作为一个小组,并采用异质分組,即每组安排性別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异质学习者。由教师指定学习能力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2)

第三步:组内互助和X子拼图的设计。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子拼图进行解答,并在组内交流,互相传授方法。同时,教师到各组巡视,了解各成员的互助学习情况,必要时提供一些辅导。完成子拼图学习后,进行拼装,把零散的子题拼装成完整的主题,最后提出X拼图的设计。

第四步:完成拼图收集、信息回馈,教师评价。

完成合作学习后,各小组长收集上交本小组设计的“母拼图”,进行讲解,待讲解完后,教师根据巡视了解的情况和小组长的回馈信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梳理和有针对性的个别疑难问题解答,作出评价。

第五步:X拼图的评价。

这一步是整个拼图合作学习中的水平提高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一环节要求各小组长上讲台展示并讲解自己小组合作设计的X拼图,教师根据题目的特点对各小组设计的X拼图进行评价,有科学性错误的作出修改。

(三)、教育价值

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实用性,特别适用于中考阶段的习题课教学,通过把大题目分割成若干子拼图,很好的实现了题目的分层,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训练,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困难。其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拼图式合作学习在小组和个体的“双重任务”驱动下,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1)

2.强化了学生间的相互扶助。当某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往往能够主动向其他小组的成员请教和求助。同时,作为施教方的学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对问题的思考。(1)

3.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个别辅导。小组长的协调管理,减轻了教师上课讲授的负担,使教师可以花较多的时间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适时协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组或成员。

4.X拼图的设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拼图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果的检验

(一)、测评:

根据中考物理复习的特点,主要采用试卷测验。教师事先编制基于培训目标的检测题,内容要涵盖已经复习过的每个知识模块,检测过程全体学生独立答题。

(二)、评分:评分方式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小组之间交换批改

1、课堂小测可以在测验后马上请小组间交换批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记录哪些知识需要加强的,在下一次拼图合作学习的习题课上继续进行深化;

2、诊断性的测验,必须事先编好检测试卷,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对分数进行分析比较,把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成绩较差的学生抽出来,插进学习能力强、表现活跃的小组,起 “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在下一次合作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解题技能。

(三)、小组表扬

教师在评分结束后,随即表扬表现最佳的小组及取得较大的学生,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不断要求进步,表扬方式主要是采用全班鼓掌的方式。(2)

总之,拼图式合作学习将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融入了变式训练、多向互动、资源共享和激励性评价等教学策略,非常适合于进行物理习题课的复习。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