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坚
【摘要】 本文试图从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误区入手,通过分析其意义、做法等,期望达到在文言教学中大力提倡运用诵读法的目的。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诵读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51-02
一、误区、解析、意义
1. 诵读法教文言文的两个误区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由于年代久远导致难懂。于是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疏导上,对语法知识点的细究、探讨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背下来,甚至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背诵译文,以为只要记住了这些,便学会了文言文。这样,学生的主要精力就会集中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而把诵读课文本身排在次要的地位,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算是去诵读却早已是未“诵”先“厌”。这样看来,诵读对文言文教学便无多大意义。
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便是“以诵代讲”,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以为诵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放任学生漫无目的的诵读,要学生自己体会,课堂可能会热热闹闹,点子也会层出不穷,但学生对文言文仍是一窍不通,而且大多患有“考后遗忘症”。
以上两种做法“粗暴”地割裂了诵读与文言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毫无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便是未真正领会诵读的要求。
2. 诵读解析
其实,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更深的含义,宋代朱熹在《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中说“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熟读而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散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这段话不但对诵读的质量提了较高要求,尤其提出了“读书三到”“心到最急”是对后人诵读有指导意义的诵读精髓。这何尝不是一种解析。
3. 诵读意义
我们还是先了解诵读法的意义吧。
(1)诵读能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新编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让学生在诵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此外,诵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诵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诵读能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诵读能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很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诵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完全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4)诵读能帮助学生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诵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诵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声音,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诵读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相对扎实的诵读基本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二、环节、目的、形式
1. 多样形式
(1)诵读时间的制定
每天诵读做到三个“十”,即每天课前十分钟进行诵读,午读十分钟,晚上诵读十分钟。
(2)诵读形式多样
或老师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3)配乐读
准备与朗读作品相和谐的音乐或唱诵视频,营造音响氛围进行配乐朗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
(4)诵读内容循序渐进
读准——读熟——读美。主要是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了几遍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学起来较轻松。“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2. 不同环节、不同目的
要把诵读训练的过程变成对文章或作品深入理解的过程,要把诵读与其它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在通读环节中正字正音
即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自由通读全文,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要朗读出声,就这一点要求不能太高,只是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把所有难字字音弄清即可。
在这一环节,除了适当讲解一些汉字的造字法等常识和告诉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并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还要适当地编一些练习,让学生出声诵读,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和字音。
(2)在跟读环节解决句读
跟读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后,学生仔细听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语速、停顿、字词读音等,再请学生仿照教师的读法或录音范读进行朗读。这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的指导纠正。
例如,对“广(指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这句,初读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 “广为人,长(zhang)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意思是“李广是人却长着猿猴的胳膊,他善于射箭是他的天性”。B. “广为人长(chang),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意思是“李广身材高大,胳膊像猿猴的胳膊(那样粗壮),他善于射箭是他的天性”。经过这种读法的比较,学生明白第二种读法第二种断句才是正确的。
(3)在析读环节解决词义
首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朗读课文,或在老师帮助下,试着理解文章中每一句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避开注释再次朗读,体会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自己是否已经能理解句意,如果某些句子还不能理解就再去朗读看注释,如此反复几遍,就会很快达到朗读的效果并能理解文意。
在诵读中可以运用重音辨析词义。重音运用得不同也往往表现对词义的理解不同。
例如《游褒禅山》第二段中记游华山的经过中有“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一句,其中“记游者甚众”有两种读法:A. 把重音落在“记”上可以理解为“记载(此处)游客很多”;B. 把重音落在“者”上可以理解为“题字留念的人很多”。通过带着问题诵读,在后面的文章中又发现了“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的句子故明白前面当是和此处作对比,那么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记游”是指在洞壁上题诗留念,合起来是在修饰“人”。
在诵读中可以体察语气。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语气的。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仔细体察文章的语气。通过体察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语气是表现在声音上的,这就要靠诵读来揣摩。在诵读中,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例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可以有两种读法:A. 前句作重音处理语调高昂。B. 后句作重音,气势加强。显然,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其胸襟,政治理想而言,后者更能显露他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
(4)在赏读环节解决文意
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欣赏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及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诵读中梳理层次。文言文本来是不分段落的,但作者行文却是有思路有层次的,学习文言文必须把层次理清楚,才能很好的理解全文的内容,而梳理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学一点词语的承接、句意的传递、前后的呼应、段落的联系等关于文章的篇章知识外,还要结合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上探寻文章的脉络。
在诵读中探究。文言文语言的特色。如音韵的铿锵,语言的含蓄和丰富,表达方式的灵活等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反复吟诵,要在吟诵之中心领神会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讲究音韵的,特别是骈文,上下联平仄相对,富于音乐美。诵读时要把抑扬顿挫读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文言文中有时不直接讲出自己的意思,而措辞婉曲。如《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这里的“居庙堂之高”实际上指的是受重用在朝为官;“处江湖之远”实际是指遭贬谪在野赋闲。采用这种委婉的说法,使语言具有一种含蓄的美。这也要在反复的诵读中加以揣摩。
(5)在诵读环节达到背诵目的
这一步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要只是如课本规定那样,而要大力加强。采用多样形式引导学生在朗朗书声里愉快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文言文教学必定使离不开诵读的,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诵读法这匹千里马的潜力,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诵读法的精髓与作用,把诵读融入文言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一定会使学生由厌学变成爱学,文言文这块教学园地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