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组织策略

2014-04-29 09:22:17华国栋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生活

华国栋

[摘 要]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对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管理理念,切近对“组织”一词涵义的扩充,可以为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提供较为系统的组织策略框架,从而激发组织活动创新,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36 — 02

“组织生活”中的“组织”作为一个名词,具有特定的涵义,指中国共产党的构成单位;而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组织”一词更具有现代意义。在这两个有所交叉的词义当中,我们看到,一直以来人们对大学生组织生活的理解往往比较庸俗化和固定化,因此造成了对组织生活的很多误解。比如党员推选、党日活动等常规活动,缺乏创造性和现代性的元素。因此,本文尝试从重新定位“组织”这一概念出发,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发掘其所应该具备的现代管理学的要素,从而提升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现代管理与组织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党支部生活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团队”、“小组”的工作模式也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为此,可以将组织行为学中的部分组织行为方法纳入组织生活的设计之中,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策略框架。具体来讲:

(一)攻读原典,扩展学习,搭建理论体系。理论学习重在理解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哲学和政治学基础,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同时也要做较为系统的横向或纵向的对比阅读,以拓宽视野,加强理解,如对比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语》、《孟子》等人类优秀的哲学、社会学原典著作。一定量的对原典的阅读将会把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培养其进行分析文本的良好习惯,提升其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为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起到促进其对党在当前政策的理解和领会的作用。

(二)强化身份认同、角色定位和人格凝练。大学生党员身处大学校园,其主要的身份是“大学生”,同时往往还拥有某学生组织干部、社团成员等多重身份,在日常交往中,较为容易淡化其党员身份,忽视其党员责任。因此在组织生活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强化其党员身份,充分认识到党员的形象和责任,并使其影响到日常生活当中。因此,组织生活要起到如汤沃雪之功,及时化解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淡化和党性原则 “降温”的问题。从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较为优秀,是大学生群体中“精英”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环节强化其党员身份,思考党员的价值和使命,铭记党员的责任与荣誉,将不断激发其自信心,使其自身的发展与组织生活的开展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加快组织文化、组织精神和组织“人格”的构建。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即组织的意义体系。组织文化如同空气、阳光和水环绕在成员身边,形成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影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大学生党支部无疑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响支部活动的每一个部分,并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情操形成深入持久的影响。组织文化可以凝练为具体描述的组织精神。如“团结”“奋进”“务实”“乐学”等等,以统一思想,激发活力,提升士气。组织精神不同于标语或口号,它有着具体的内涵,是支部成员共同维系的精神尺度,组织精神的凝练,就像给组织起名字一样,使组织的共同精神具备了人格的效应。组织精神和组织人格是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和引导部分,代表着党支部构建支部文化的主动性和发展目标。

(四)拓展组织活动形式。小组或团队的工作方法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组织和引导中国人民的重要工作方法,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众多革命进步团体,还是在建国后,政府部门和民间建立的社团或小组,都能够充分利用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使个人社会化。这种社会团体工作的方法,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关心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扬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精神和社会民主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团队工作”、“小组工作”等概念是现代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常用的词语,也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它们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简而言之,这种方法的应用运用无外乎注重协调集体运作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大学生党支部可以充分借鉴和应用团队或小组式的工作方法,来激发支部成员的活力和动力。大学生党支部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还不够成熟的组织单位,可以借鉴和参考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的活动形式,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组织生活的兴趣和活力,并为组织生活注入创新的元素。

(五)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深入、细致、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激发组织成员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建立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一、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其二,建立公正的秩序和集体公信力。就组织生活自身的目的来看,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后者,即在平衡个人与他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建构组织公平和规范,形成有序、和谐的组织生活氛围。组织行为学中提出“组织公平”的概念,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等单元。互动公平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实际上是对个体尊严的高度重视。〔1〕因此说,建立有效评价体系的目的乃在于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队或小组工作为谋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综观以上各组织策略,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组织文化为支部组织活动构造了外部空间,而身份认同,则让支部成员在内在心理上不断成长、成熟;组织文化为身份认同烘托气氛提供环境,身份认同也是检验组织文化建设情况的标尺;不断拓宽的学习视野也必将使支部汲取更多更好的理论,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支部成员的理论素养;而适合大学生党员特点的团队、小组等工作模式和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也可以使组织文化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在实践和反馈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

然而,现代群体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还在告诫人们,虽然群体(组织、团队)生活对个人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塑造和培养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诸多负面因素不容忽视。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提出,群体往往容易造成个性的消失,从而造成理性的缺失和情感的失位,他们“对何为真理何为谬误不容怀疑,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强大,群众便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2〕,因此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虽然勒庞的研究过度强调了集体心理的负面因素,但也确确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观察组织活动的视角,并在实际工作中警惕集体行为中的负面因素。

现代组织行为学也注意到了群体的这一特点,并把它归结为“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群体思维”是指由于群体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有少数派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群体偏移”则是指群体决策与群体成员个人决策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为保守,但在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更为冒险。〔3〕群体心理的特点在团队工作中也会普遍有所体现,团队中会发生“从众”现象,群体的一员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而群体往往能对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4〕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上述群体心理中负面因素的表现,比如举手表决往往是全部通过,没有不同意见的表达,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再比如组织活动往往因为缺乏不同意见的表达而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年复一年,因循旧路。因此,坦陈作为群体活动的组织生活中存在的根本性的问题,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策略和解决问题。本文组织策略框架的设计也为解决群体心理负面因素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如倡导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则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身份认同和构建组织文化,则可以让组织成员从总体上认识组织,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更具有主人翁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而把支部因就某种专项任务分割为团队或小组的做法,则更加突出个人与集体的协作,而不是个人对集体的完全顺从;深入而健全的评价体系,则可以协调和平衡个人观点和集体决策之间产生的冲突,充分尊重个体的意见,同时又能够引导个体积极服从组织决议,形成强劲执行力。

诚然,组织生活是支部建设和党员个人发展的重要平台,而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很大程度上担负着继续教育和培养学生党员的重任。他们通过组织生活的形式更加完善自身的党性修养,可以养成良好的理论学习和交流的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但是,将现代管理理念的融入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与大学生党支部这一组织构成自身年轻化、高素质、待发展等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党的组织生活应始终保持规范性和严肃性。现代管理理念只是对党的组织生活起到借鉴和参照的作用,大学生党员不能仅满足于一般团队的要求,而要始终听从党的指挥,严守党的纪律,始终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把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融为一体。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要高质量地开展,在根本上应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深入领会其中的哲理和思想精髓,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来引导自己,从而在组织生活这个大的熔炉得到充分锻炼,而不是在集体生活中完全丧失个性和随波逐流。组织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和个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并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衡量组织生活有效性的重要标杆。因此应该辩证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上级党组织指导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支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支部组织生活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组织文化的构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精神上升到信仰层面,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下,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己任,而非现代企业背景下团队或者小组的以某种短期的小范围的利益目标或诉求为组织核心;其次,党员个体与党组织之间的有着更为密切、深入和恒久的关系,而非一般团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再次,党有自身较高的组织纪律要求和行为准则,党员的自我约束与内在要求是已经经过了组织考验了的,其行为能力上要远远超过一般团队。

〔参 考 文 献〕

〔1〕〔3〕〔4〕〔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5-176.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6 .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组织文化组织生活
姜伯彦参加所在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组织生活会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支部建设(2019年11期)2019-05-17 07:50:32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夜郎文学(2017年4期)2017-09-17 09:35:30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高校管理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东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 20:54:13
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演变与领导作用动态匹配
论第三方科技评估独立性的重要性、情境性因素及实现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
财税月刊(2016年5期)2016-08-03 2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