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丽
《课程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当下,大部分农村小学都设有图书阅览室,但开放力度不够,或图书数量不足,或书目种类离学生所需甚远,甚至有的村级小学把仅有的图书束之高阁,作为摆设。加之许多老师主观上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课外阅读内容、方法等的指导,导致学生书包里除了《语数全析全解》和《小学生作文同步》外,几乎就没有别的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状态。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据纲依本”的命题原则,不能很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乃至语文素质。(2)家长不重视课外阅读。农村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书籍昂贵,与考试无关的书,家长舍不得买也买不起,学生只能望书兴叹。(3)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较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自我关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
基于对上述现状的分析,我从2011年3月起,跟随我校“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组,面向我校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两年的实验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1. 巧设课外阅读阵地,建立班级图书角。书籍来源:(1)由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标》的要求,向学校图书室统一借阅相应书目;(2)同学交流,每学期每位同学带一到两本课外书充实到图书箱,实行资源共享;(3)班级订购部分图书、杂志。任命图书管理员,允许学生把书带回家,未看完,可续借。
2. 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1)校内阅读时间由教师统一规定,校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做到课外阅读时间统一安排和自主安排相結合,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双休日每天不少于1小时。起始阶段,需要家长配合,帮助督促完成。(2)减少作业量,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3. 推荐阅读内容。
(1)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包括扩展型、相似型等几种类型。扩展型指着眼于课文学习,扩展知识空间。这类阅读内容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巩固、强化。阅读时间既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主要范围是课文作者有关的其他作品,关于课文中人物的其他书籍、文章或课文内容所属知识体系中的其他方面。如,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读李白其他的诗文。相似型指迁移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技能。
(2)配合课内作文教学,多篇导一篇。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一条途径。作文教学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进行分类训练,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写一篇作文。第一步阅读多篇同类范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范文中作者观察、构思、造词、造句的方法;第二步安排写作练习,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落实阅读效果。
(3)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向图书室借阅或订购《第二课堂》等音、体、美方面的杂志、书籍,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技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1. 常规阅读方法指导。在课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和阅读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查、思、划、批”的习惯。中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培养如下阅读习惯:
(1)查。遇到不认识、不会写、不理解意思的字词能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能按需要从报刊、书籍中查找资料,并做摘录或剪贴。
(2)思。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懂的问题主动向师长请教。
(3)划。阅读时会圈点划法,能圈章节,划生字、新词、好词、好句,标小节号;能划重点词句、疑难词句、中心句。
(4)批。阅读时能批点录,做卡片;能给生字标音,词语注释;能注解重点句的意识,加旁注、写心得,做好读书笔记。
2.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专项指导。通过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读书符号,掌握理解性阅读方法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1)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把一些常用的读书符号加以整理,并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根据要求在课内外运用。
(2)理解性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包括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和跳读法等具体方法。
(3)课外阅读笔记指导。指导学生明确做笔记的要求,学会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评价型几种类型的笔记方法。
(4)制作读书卡。指导学生学会将自己读过的书籍,以读书卡的形式呈现出来。
3. 对学生进行运用阅读策略的指导。要想使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先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及其程序,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策略。中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包括以下程序:
通读全文→理解生字新词、了解各段落大意和全文大意→理解句意与句间关系、理解段意与段间关系、理解全篇结构和主要内容并摘录、记住要点→完全理解文章吗、得到了什么收获和启示、有哪些值得思考推敲的地方。虽然以上流程并没有涵盖所有阅读策略,但在进行具体的课外阅读时,可以因文而异进行变式和迁移。
三、以活动为载体,评价阅读过程及效果
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和效果质量进行管理、评价。及时评价、反馈信息,进行调控。由于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等特点,我们把它同平时常规要求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主要评价方式有:
1. 坚持班内开展“阅读交流”。(1)每天早读抽出10分钟,同桌相互交流阅读信息,再按学号每天安排两名同学轮流向全班发布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信息。(2)每天由一名学生现学(轮流)将好词佳句等抄在“学习园地”的“课外阅读积累”专栏上,每周由语文课代表抄一首古诗的黑板上,让其他同学摘抄并诵读(古诗可以是教材里的)。(3)每双周利用一节活动课,让学生相互交流摘抄阅读笔记,共享阅读成果。
2. 读书笔记展览。(1)老师(或小组长)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期末进行一次阅读笔记展览。(2)作文教学中的“多篇导一篇”,通过批改作文进行评价、反馈,并将优秀作品贴在“美文赏析板”上展示。
3. 开展读书沙龙系列活动。(1)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汇报”,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成员的阅读情况(2)举办“课外阅读手抄报”展览,民主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为获奖者颁发“读书小状元奖章”。(3)在每一次专题性阅读后,选择与该专题内容相符的形式开展活动(如:阅读故事会、亲子读书会、成语接龙赛等)。
综上,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通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活动,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课堂纪律好转了,午间学生有事可做了,同学们能静心学习了,日常行为习惯也规范了。在课外阅读系列活动中,学生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读书活动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广泛而大量的吸收各种知识,而且,大量的阅读也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