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庆
[摘 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需要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因此,关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开发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满足当前社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了解当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得出相关解决意见。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生活;养老模式;尊重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60 — 02
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稳步提高,我们周遭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极其令人欣慰,除此之外,他们的心理也呈现着显著的年轻化趋势。然而虽然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但是其文化水平却相对较低,另外,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属于农民,并没有退休工资一说,其资金状况也并不理想。这些原因都直接阻碍着他们参与精神生活的热情和条件。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已经退出了创造社会价值的主力军队伍,拥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满足的今天,毫无疑问,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笼统的归结为运动型和文艺型两大类,大多数老年人更加倾向于文艺型的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书法或画画、打牌或下棋、看电视或听广播等,而运动型的方式例如外出旅游、做健身等等却并未得到广泛地实行。但是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地参与到精神活动中来,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热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差别大
首先,城乡老年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大。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拥有政府机关单位补贴的养老工资或者其子女的收入较高,这就导致了城市老年人的可支配资金较多,对资金的支配也更加地自由,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基本上是靠子女提供,并不宽裕,有的甚至还需要做一些零散活计来帮补家用,因而其对精神生活的资金投入上显然会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城乡老年群体各种保险水平差异较大,据了解,直至前几年我国农村老年群体中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人数还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城镇老年群体由于一直参与工作,由单位包揽其各种保险费用,大部分都能在退休后享受到一定的保险待遇。
第三,城乡老年群体参与精神生活的方式存在差异。其中,城镇老年人敢于尝试更加多样化的精神生活方式,他们积极活跃在各个地方,比如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各种文化馆等,同时,他们对参与户外活动比如旅游也更加感兴趣。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方式则显得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下棋搓麻将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乡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层次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层次显然高于农村老年群体。城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文明,更多地参与唱歌跳舞、书法画画等文艺活动,更加有益于身心,而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从事宗教祭祀、打牌麻将等活动。
(二)老年人精神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首先,虽然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到绿地公园的建设,给老年人唱歌跳舞打太极散步等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分布范围不够均匀,个别地区比较集中而个别地区又完全没有。
其次,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化设施比较少,使很多地方在拥有娱乐设施的情况下,老年人参与的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三)不适当的精神生活方式泛滥
在我国,麻将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把搓麻将作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观地说,麻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人的大脑,活动人的思维,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年痴呆的威胁,但是,据调查研究搓麻将可能引发胃病、脑出血等毛病。而且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麻将被认为是赌博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年人若太沉迷于此,必然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此外,在我国农村,对宗教的盲目崇拜也呈现出了越演越烈的趋势,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致力于宗教活动,甚至认为神可以主宰一切,把整个家庭的荣辱盛衰都寄托于神明,由此还产生了对现代科学技术强烈的排斥和不信任。
近年来,除了这些历来有之的不良方式,很多不法商家也看到了老年群体的潜在价值,致力于开发老年市场,比如保健品、理疗仪等,通过夸大功效获取暴利。而老年人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缺少这方面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感到空虚寂寞,乐于参与这种活动,也较为容易上当受骗。
(四)传统养老模式盛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因此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最主流的养老方式。然而对于特殊的中国国情来说,劳动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导致空巢老人的增加,另外由于老人与子女同住而使得大部分老年人往往要忙于照顾第三代的饮食起居而无法参与到精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对于以专业化机构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老人参与意志不强、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都使得其还无法被大多数人群接受。同时,许多老年人认为一旦参与社会养老,就会被认为是自己的子女不孝或者家里没人为其养老送终,面子上都挂不住。在调查中,有位奶奶这么说到:“虽然听别人也说过,去养老院有很多像我这个年纪的老头老太太,我想起码也有人讲讲话,不像我现在一个人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没什么事好做了,但是我有儿有女的,只是不一起住,要是住进养老院不是被人笑话,儿子女儿也不会同意的。”这其实就是养老观念的一种脱节。
三、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几点意见
(一)加大宣传与引导
我们要分别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子女进行关于精神生活重要性的宣传,促使其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我们党和政府不仅要在中央会议上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给予充分的重视,还应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将这种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全社会上形成关注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氛围。针对子女忽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做出了相应规定,这些都说明对老人的赡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赡养,还包括精神上的赡养。而针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居家养老观念,政府可以联合社区以及有关企业开办更多的社会养老机构,使大多数的孤寡老人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改变传统的思想,从心底愿意尝试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
(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我国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公园绿地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协调地区之间的平衡关系,争取扩大基础设施的范围,使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和各种老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机构纷纷出现,而这些机构的筹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应鼓励其自筹资金,完善资金运作机制。同时针对老年群体,在各大院校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培训课程,扩大招生比例,以便于向社会和医院等输出更加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使其能够区别于一般的病房护理,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三)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老年人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
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与青壮年等劳动群体一样,能够普遍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他们的活动范围急剧缩小,以至于社区成为老年群体的一个重要集中地。社区为老年人修建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使社区老人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照顾、相互倾诉,也为老年人与社会之间搭建了另一座桥梁。老年人由于所处年代的不同,不能认同当前的流行文化,我们应该通过必要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明确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增加适合的电视节目比如戏曲、养生类节目等。
(四)子女应更加尊重和认同老人
子女应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抽出点时间来陪家里的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家中的长辈参与到家庭决策当中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而为人子女的我们,不应仅重视自己的发展,应该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懂得反哺老人,关心和爱护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尊重,但由于老年人渐渐退出了原先的社会关系圈,因此对他们来说来自家庭方面的尊重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了。让老年人参与家庭决策,不仅使老年人的大脑得到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使老年人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依然还是一个有用的人,能够为自己为家庭做出一份贡献,承担一份责任。
〔参 考 文 献〕
〔1〕肖振禹.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J〕.人民日报,1999.
〔2〕张建松.上海老年人幸福指数高〔J〕.大江晚报,2009.
〔3〕张卫东,方琳.上海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精神文化生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
〔4〕孙鹃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05).
〔5〕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03).
〔责任编辑: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