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
[摘 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谈及网络舆论问题时曾说“大中小学生都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继承者。”这句话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应向低龄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理论,是指导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尽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其精华激励自身的成长。本文将就马克思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教育内容及具体措施浅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低龄化;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08 —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指导人的行为,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当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也逐渐将教育推向了低龄化,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教材与课堂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随处可见,渐渐成为了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其培育成建设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理论工具。然而细看当下校园中的马克思教育,我们还是能发现不少的缺点,因此,明确马克思教育的真正内容,合理把握马克思教育的真谛是我们每个无产阶级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在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给了我们极具意义的精神指导。当今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引导当今的中小学生学会以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小学生具有向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各方面均可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能力还较为薄弱,在其课堂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境界。中小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个性比较明显,但由于经验稀缺,判断力差,往往会受他人感染,出现随大流的现象,而这一类行为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则会对其健康成长以及正确观念价值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故在中小学推进马克思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独立的判断力和不随波逐流的意志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在中小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这一方面的意义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若想实现更加大众化就必须拓展群众基础,当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各个高校都已开设了课程,但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较较差,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又复杂广阔,开设课程不尽合理。但是中小学又是少年先锋队及中国共青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很大一部分群众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势在必行。故教育人士应当在教育模式中多动脑筋,力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小学范围中得到有效的推广。
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所面临的的困境
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在低龄学生中的传播仍然有许多的障碍。
(一)缺乏政治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
中小学并未明确开设马克思教育的课程,只是在课堂与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有提及。但这并不代表当今的中小学不需要政治素养较高的教师。小学生的判断力较差,教师的不正当思维很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纵观当今的教师选拔,通过非正常手段进入学校教育的老师比比皆是,教师的素质难以保证,倘若以这样的师资力量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二)教育模式落后,中小学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
国家鼓励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并非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书面内容原原本本传达给学生,而是将其中的内涵和精华作为指导学生行为的一种思想。当下的某些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一味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作为一种硬性的任务和要求,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语句,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反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枯燥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像学习小学课本中带有故事色彩的课文,其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许是枯燥的,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并非要求其全部的掌握,而是用其思想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引导作用。当今的许多教师多采用说教式的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且在互联网与多媒体高建发展的时代,教师不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式上下功夫,认为马克思教育可有可无,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这种现象便是在拖马克思主义教育向低龄化推进的后腿。
中小学生对于课程的新鲜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课程实用与否。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中小学没有开展实际的课程,只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有所穿插。并且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其作用需要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慢慢体现,这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学生会单方面的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而且当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分数的追逐也越来越严重,故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三方面都会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任由孩子发展,这些现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四)社会热点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造成一定困扰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家和党的建设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近年来贪污腐败问题在媒体上曝光率较高,这对于中小学生关于党的看法和党的指导思想有了一定的偏差,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会产生质疑。另外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不一,其广泛的传播也会对学生的观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的新出路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不容忽视,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者和推动者,我们必须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中做足功夫,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顺利进行。
(一)明确要求,在教学中穿插马克思主义教育
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而我们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不可过于强求,更不应该以考试作为检验的标准。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精髓,并把这些理论精髓抽离出来,变为其可以理解的观点,并不做硬性的要求。
(二)结合实践,将晦涩理论转变为实例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面语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较为枯燥难懂,不利于其对于理论精华的学习。而对于中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不应该对其要求较高,只要理解便可。但是这个理解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在上面动脑筋了。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中小学生可以普遍接受的观点呢?教师应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课堂上讲解时穿插实例,使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对于同一问题,班上的两位同学可能对此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实例为大家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用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
(三)提高教师的整体政治素养
马克思主义在中小学生当中的传播不是通过特定的课程开设,所以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都有可能穿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教师政治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现某些不正当言辞,对于好奇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每一个老师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而学校也应当对于老师的政治和道德素养进行培训和学习,建立师德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只有良好的师资力量,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小学等低龄学生当中的推进才能顺利的进行。
(四)借助多媒体工具,多途径传播马克思理论
中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如果通过一味的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终本末倒置。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当更为便捷广泛。多媒体的应用在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普遍,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枯燥的书面理论,还有更多的内在的东西。
(五)组织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低龄化
学生对于趣味活动总是兴趣不减,而学校要想真正的使学生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就必须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下功夫。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广泛的,他并不是只涉及阶级斗争方面,他对于社会当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指导作用,在关于亲情、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看问题的方式上都有体现。班级课定期召开主体班会,使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想法;或者举办一场辩论赛,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双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使其在竞争的氛围中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魅力。总之,中小学生的教育同成人不同,我们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多研究探讨。
(六)完善网络媒体信息工作,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环境
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网络舆论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一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其自己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社会有关部门应当对于网络上那些暴力以及反面舆论加以限制,严厉打击非法网站,积极唱响主旋律。而社会中贪污腐败的报道应当对于党内建设更具有教育意义,使中小学生对于国情和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更加正确全面的认识,使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更加坚定
结语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小学生当中的传播更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帮助。只有坚定不移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一代的人才建设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产生惧怕心理,不能因为障碍就停止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低龄化的步伐。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双管齐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宋爽.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祖嘉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及落实〔J〕.高校理论路线,2005.
〔4〕毛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5〕武东生.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与建设.〔N〕.光明日报,2005-03-05.
〔6〕于海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01).
〔7〕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9.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