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与现实的比较中探析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2014-04-29 00:44杨高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生态文明政治

杨高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并明确了“两个建成”、“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依据“中国梦”的内涵与目标,思索“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描绘出未来实现“中国梦”以后的中国社会美丽蓝图,从现实与未来的对比中得出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14 — 02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建成”、“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总书记将“中国梦”的内涵概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定的内涵需要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依据“中国梦”的内涵与目标,思索“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描绘出未来实现“中国梦”以后的中国社会美丽蓝图,从现实与未来的对比中得出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一、实现“中国梦”以后的美丽中国

(一)经济领域。全面实现农业、工业、教育、科技现代化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制度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人均GDP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总量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科学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形成开放性经济。

(二)政治领域。人民切实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权益,广泛参政议政,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建成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达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综合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体现,中国社会制度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参考、借鉴、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文化领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中文成为世界语言,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四)社会领域。消除贫困人口,基本解决贫富差距,中等收入群体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共同富裕目标开始显现,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社会安定、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和谐繁荣。

(五)生态文明领域。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健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全民树立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现状分析

经济上,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开放性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2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低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政治上,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得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更加自信;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腐败问题突出;人民主人翁地位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人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境内外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依然存在,刑事犯罪率依然较高,人民对民主法制建设满意度还不高。

文化上,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始创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国民受教育的比例与程度极大地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道德失范、诚心缺失现在依然普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质量不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依然很小,文化“软实力”依然很弱。

社会上,一方面,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公共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管理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显成效。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贫富悬殊依然巨大,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社会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矛盾依然突出。

生态文明上,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造成森林衰退、草原退化、江河污染、空气污染、山体滑坡;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与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匮乏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人民亦已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将其置于“五位一体”之中,并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如此的巨大,留给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6年。尽管这样,笔者依然坚信:“中国梦”一定能按时实现。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西方赞叹的奇迹。1990年,当我们实现温饱目标的时候,西方惊叹中国创造了能自行解决10亿人口粮食问题的奇迹;2010年,当我们的GDP总量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西方惊叹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西方赞叹为“中国奇迹”。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36年的时间,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思考。

(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推动力,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步增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加大科技的研发力度,努力形成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性国家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要突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到2020年实现经济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的转变,到2050年,实现经济从质量进步型向创新福利型的转变。〔2〕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政治稳定,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中国奇迹”都是当之无愧的,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经验与财富。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在前进中克服官僚主义、腐败问题、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历史进程多次证明,内乱、纷争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我们一定要牢记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保障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要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广开言路,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文化交流,坚决抵制“西化”。

当今开放的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世界国际舞台,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日趋频繁和紧密。中国文化一方面在影响着世界,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同与接受,另一方面以西方为主流文化的世界多元化文化同时也冲击我国文化。中国文化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和文化“双百方针”,立足本民族文化实际,以宽阔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坚决抵制“西化”。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以上,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未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凸显,公共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此外,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相当突出。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我们要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3〕切实体现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实现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起我国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实现经济现代化要打通三瓶颈〔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309/1609141 6466.shtml.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社会生态文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