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志荣
摘 要: 问题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文章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实例,阐述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引导方法和技巧,同时利用问题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
关键词: 问题引导 构建策略 知识形成机制
问题引导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问题引导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将有助于课堂教学,课堂中巧妙的问题引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其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引导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心扉,发展学生心智。课堂问题引导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备课时应该把课堂问题引导作为重要内容,像编剧和导演一样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在设计课堂问题引导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一、设计层次性问题引导,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探索新知、积极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学生的思维取向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来自于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来自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的引导和指向。因此,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有梯度性和深度性,又要有思维情感性和科学态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由点及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获取多感受、深体会,主动连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问题的层次性在中考中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有质量的中考题往往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的。因此化学老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层次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占据大量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习题只需利用大脑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二、设计情境式问题引导,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
所谓情境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景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但问题情境不同于问题,问题情境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问题指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世界观中的矛盾,但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使课堂生机盎然、高潮迭起。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演示两组实验:(1)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固体石蕊中;(2)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通过两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二氧化碳对固体石蕊无影响,却使石蕊试液变红呢?通过思考想到: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思考新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硫酸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硫酸和盐酸、硫酸氢钠的电离有什么异同?硫酸是否具有如盐酸一样的化学性质?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联系三者的电离和盐酸的知识,思考推测硫酸的化学性质,同时,直观地辨清酸和酸性的关系,再者,为酸的通性学习铺平道路。
四、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形成体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憷。”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的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习题的讨论中,增加思维发散与知识的交叉,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例如:问题引导“有N、NaOH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可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不同反应现象,以找出最佳方案,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时机,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理解知识,于“问”中练思维,于“问”中形成知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2008(6).
[2]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4]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赵玉玲,等.新课改下如何优化化学实验教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